第127章 擴建

七月, 吉山率領商船浩浩蕩蕩回到了番禺。出發的時候是十艘船,回來的時候則是十七艘。其中七艘是來自波斯的商船,這些船並非來自同一家商號, 而是幾個商號, 跟著吉山的商船一起來的。

在吉山的引薦下,蕭彧親自接見了幾位波斯商人。吉山和閔翀幫忙做翻譯, 雙方相談甚歡。

蕭彧尤其注意了波斯人寫數字的方式, 居然並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羅馬數字。

蕭彧仔細想了想,他從前讓閔翀去波斯的時候留意當地人的語言文字習慣,他帶回來的也沒有阿拉伯數字,難道是阿拉伯數字還沒被發明?抑或是還在印度沒有被阿拉伯人發現?這其中的細節他就不得而知了。

看來這阿拉伯數字還得自己編啊,以後若是跟印度數字重合, 只能說是巧合吧。

蕭彧接見完波斯商人後, 為他們簽發了通商令, 允許他們來廣州、崖州與交州等地經商。

這些波斯人是天生的商人,他們的足跡遍布南歐、北非、中亞甚至遙遠的東亞,哪裏有利益,他們就往哪裏去。

早在西漢時期,他們就通過陸路抵達了中原,與中原人交換貨物,用優良馬匹、香料、珠寶等換取他們所需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

兩漢之後, 中原大亂,無力控制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在不同的胡人政權手中頻繁易手, 扼斷了波斯與中原地區的通道, 路上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但還是有小部分勇於冒險的商人通過海上抵達中原, 繼續著海上絲綢之路。然而大海要比陸地的風險大得多,走這條路的很少,很少有像蕭彧這樣以官府的名義進行大規模出海貿易的。

蕭彧此舉,實則是鼓勵了兩地的貿易,也給本國的商人起到了示範作用,他們也可以像朝廷和波斯人一樣,開船出海,去跟海外的商人進行商貿。

畢竟最近官府與波斯人在番禺城中售賣的貨物實在是叫人眼饞,不僅商品琳瑯滿目、稀奇古怪,價格也讓人眼紅得不行。

以官府的名義開店是蕭彧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對,理由無非是士農工商,商為最末流,朝廷怎麽能夠摻和進去呢,實在是太掉價了。

閔翀就直接在朝堂上打起了算盤:“諸位大人覺得行商是掉價的事?那我們就來算算賬吧:諸位大人知道自己的俸祿是多少吧?朝中一年要為官吏與學塾夫子支付多少俸祿?養兵一年要花費多少銀子?錢從哪裏來?光靠收那點糧食就足夠了嗎?諸位大人可知道番禺城中一年商鋪稅收幾何?官府商貿行的收入又是幾何?……”

他的問題連珠炮一般朝外拋,說得那些大臣們啞口無言。最後閔翀將算盤一收,說:“……不要瞧不起經商的,你們的俸祿都指著它呢。”

蕭彧在上首聽得忍俊不禁,笑了好幾回,這時候趁機說:“閔大人說得極對,無農不穩,無商不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錢,是什麽都幹不了的。不管是治理各郡縣,還是攻打北方,都需要大量的銀子。這銀子只能從商業中來。”

百官再無反駁的理由,他們的陛下從來都是反傳統的,言出必行,所以這商貿行是開定了。

閔翀認為,他們不僅要在番禺開商行,也要在廣交崖各郡縣開,還要開到北邊去,建業、駱陽、長安等大中型城市都要開。

這些商行不僅能賺錢,還能作為情報收集站,為未來的北上戰爭做準備。

以後更多的波斯商人與廣州商人都加入到航海貿易中來後,貨源就會源源不斷了。

官府與波斯人在城中開了商貿行後,城內逛街的男女老幼都多了不少,首先是要去看看高鼻深目白膚的波斯人,其次是要去看看那些來自海外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兒。

就在官府與波斯人的商貿行開起來不久,街上又冒出了一些本土貨物商行,而且還挺有針對性,比如絲綢、瓷器、茶葉等,專門就是為波斯商人準備的。

蕭彧對此樂見其成,只有資金流動起來,財富才會持續增加,因為需求會刺激商品的不斷生產,有了生產就會有就業。

北邊的天花疫情終於隨著炎熱夏天的到來徹底消失了,南下來做生意的商人也越來越多,番禺城外的碼頭上每日都會有商船停靠。

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在城內住下來、開店,帶動番禺城中的房價都漲了起來,不管是住店、租房還是買房。

番禺城內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王啟對此的感受尤為深刻,他在番禺做了幾年刺史,也未曾見過如此盛況。這兩年,尤其是今年以來,番禺城內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不過他也有煩惱,就是街道顯得擁堵了,有時候他乘坐馬車出門,都會被不知哪兒來是車隊堵在路上,這些車上裝載的滿滿都是貨物。街道太窄了,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