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林玉嬋請船工泊了船, 再次回到鄭觀應看好的這一片棉田。

摘棉花的女工輪班休息,抓緊時間往嘴裏塞饅頭,咕嘟咕嘟的懟涼水。然後一邊嚼, 一邊跑回田地裏繼續工作, 彎著腰, 機械地采摘。

她們的手粗糙得像樹皮,皸裂的紋路裏滲出暗色的血。趁吃飯的時候, 快手快腳用粗布包好, 免得血液染汙了潔白的棉花。

那工頭也暫時去吃午飯了。涼棚裏的仆人在收拾酒桌殘局。

林玉嬋趁機湊到一個啃饅頭的女工身邊。

“大姐,”她遞出一角銀幣, 悄聲說, “收你一斤棉花。”

女工嚇得饅頭都掉了,趕緊撿起來撣撣, 愣愣地搖頭:“我的棉花要去稱重換錢的!不能給!”

林玉嬋無奈, 看看工頭沒回來, 輕聲問:“你摘一斤棉花,換多少錢?”

女工側過身, 一邊熟練地摘棉花, 一邊用余光警惕地看著她, 猶豫半天, 才說:“八文,包吃不包住……怎麽, 姑娘, 你知道誰家給得多?”

林玉嬋把一角銀幣塞她手裏:“收你一斤棉花。不用稱重,大概就行。對了, 一角銀幣大約值八十五文錢。”

女工這才意識到,她出了十倍的價!

林玉嬋抱著一坨棉花, 找個布袋裝了,像小偷似的快速離開現場,一把丟進船裏。

紅姑接過,翻了翻那棉花,抓朵花咬一口,棉籽嘎嘣脆。

“是好花。就是露水有點大,晾曬之後能賣好價錢。”紅姑念姑一齊初步鑒定,“不過剛才那工頭說,這種花畝產六十斤?我可不信。”

林玉嬋這可外行了,問:“一般棉花畝產多少?”

“五十斤就算豐收。”紅姑答,“不過江南水土靚,能多產幾斤說不定呢。”

她又問:“那依你們看,這片田產量多少?”

紅姑念姑都笑著搖頭:“這誰能知道呢,總歸要等收獲以後才能稱出來。有經驗的棉農也許能估算,但我們也只是摘過棉花,沒種過,不好說。”

林玉嬋垂下眼睫,用心算了算。

鄭觀應雖是天才大佬,但畢竟第一年操盤棉花,經驗未必比她豐富多少。

尋常買辦不需要下鄉親自訂貨。收多重的棉花,全靠鋪子裏一台秤。

如果鄭觀應被工頭誤導,高估了棉花的畝產,那就意味著,他的祥升號,也許收不到預計數量的貨。

就要從其他棉商那裏補。

她只要做到“質量和他同等”就行了。

問題是,畝產怎麽算?

最有經驗的棉農都只能“估算”。更別提林玉嬋這種,今天才第一次摸到大清時期的土棉花。跟她在現代看到的品種完全不一樣。

林玉嬋管船工大哥借了幾根小麻繩,跳出小船:“等我一下!”

緊張地四處看一看,遠遠的,工頭走在田間小路上,正對另一片田地裏的女工頤指氣使。

林玉嬋腳踩一個坑,將麻繩埋進去,拉出一條兩米來長的線。

另一根麻繩同樣長度,拉進田裏,和第一根形成直角。

第三根,第四根,圍成一個正方形。

然後數裏面吐絮的棉鈴。

96朵。

故技重施,再取樣另一塊地,單位面積棉鈴113朵。

第三次取樣時,工頭遠遠發現她,大喊著過來趕人。

林玉嬋迅速數完收攤。倉促之間,數出將近90朵。就算90吧。

她跳回到小船裏,喘勻氣,吩咐:“去周浦。”

然後取下墻上掛著的值日表格,征用一張紙,開始算。

先測量麻繩長度。船內有現成量水位的尺牘工具。一根麻繩的有效長度約七尺。單位面積49平方尺。算50。

清代田地面積,五方尺為步,240步為一畝。一畝地面積六千平方尺。相當於120個單位面積。單位面積棉鈴數,取樣三次,平均數100。

那麽一畝地的棉鈴數,毛估估就是一萬兩千。

12000個棉鈴,多重呢?

船裏現成有一大包樣品。不過沒有秤。到了周浦鎮,借杆秤,稱出一斤,然後數數有多少個棉鈴,反推就行了。

林玉嬋列出最後一個待解的式子,雙手背腦後,舒舒服服往後一靠,在紅姑念姑敬佩的眼神中,閉眼打呵欠。

也就是高考數學一個填空題的難度。還難得住她?

……………………………………

到了周浦鎮,借來秤,算出來,鄭觀應看好的棉田,平均一個棉鈴重量一錢三分,也就是大約五克。

反推畝產,12000個棉鈴,整整六十斤。

林玉嬋一愣。工頭沒說謊?

紅姑馬上提示:“棉花收獲以後,過秤時,還要扣掉水分雜質的。廣東一般是扣一成。遇上奸商盤剝,扣兩成的都有。今日這棉花摘得早,露水重,晾幾日可能還會輕呢。”

林玉嬋點頭。鄭觀應有多奸她不知道,反正不是冤大頭。那就算水雜扣一成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