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異常舉動(第2/2頁)

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巫師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

在古代,玉璜又是一種求雨的祭器,特別是那種兩端有龍首的玉璜,形如彩虹,而龍在古代義是公認的呼風喚雨的神靈,將它們組合為一器,用作求雨的祭器是順理成章的。

它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與玉佩同樣贏得收藏家們的偏愛,尤其在台島,市場行情看好。

只見,那玉璜呈黃色,帶赭色沁。體扁薄,呈半圓形,直邊中部凹雕一獸面,雙眼為重環形,自眼廓上凸起,形成雙重浮雕,用管鉆鉆出兩重眼圈。眼圈外側飾繁密的渦紋地,渦紋間用多條弧線接連。

而且,兩端各凸雕側視獸面紋一個。獸面紋之外滿飾渦紋、雲紋、回紋等,其間連接獸面的上肢依稀可辨,酷似人的臂膀。背面刻滿陰線紋。此器熟練地采用起凸、管鉆等技術。

這種玉璜,胡楊認為是漢朝的東西,上面漢八刀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的。

不過,雕飾的風格不是漢朝的,漢朝仿古的作品。風格上,估計是春秋戰國時期,甚至更早一點。

商代開始,玉璜已成為不同層次人們流行的佩物,在飾紋和式樣上也多樣化,滿足不同喜好,出現了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類型。戰國時,出現了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玉璜漸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玉佩飾品。

而小男孩拿出的那一塊,就是獸型璜,不是商周時期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

通過求知眼,胡楊篤定起來:果然是周朝的。

看來,盜墓賊挖到了周墓,周朝的大墓,非常少見呀!

“你不欺負小孩子,那你倒是說說,你給多少?”攤主瞪眼睛,演技只能說一般般。

兩人的競爭,讓價格很快飆到了一萬以上。這也引起了周圍大家的注意,不遠處的人,看到這一幕,暗喜不已,心想:看來,以後得對那小鬼好點,給他吃好點才行。能創造財富的人,都應該稍微善待。

別看這是古玩市場,但其實,真正有本事做鑒定的,沒有多少個人,包括很多攤主老板,很多都是半桶水的。

他們自然看不出,那塊玉璜的貓膩。

事實上,玉璜的仿造品很多,大家也看到過不少這種玉,並不覺得小男孩拿出來的這一塊有多好。

唐代以前是玉璜的原創期,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物。唐以後,玉璜的制作轉人仿古偽古期,基本上無新型玉璜的創作,幾乎都是仿其前朝的作品。

“這要是假的,那就搞笑了。”

“哈哈!市場上的東西,你我還不清楚嗎?”旁邊的人心照不宣地笑道。

他們都是攤主,自己攤上有多少件真貨,難道他們還不清楚嗎?要說古玩市場有多假,他們當老板的,自然是最清楚不過了。

“老陳是什麽眼光,我們又不是不知道,他能看出個屁呀!”另外一個人也開口道。

在這裏擺攤的,多少也會認識一下,大家都什麽水平,自然也知道一些。不同於他們,和胡楊爭東西的老陳是本地人,算是這裏的老資格,認識他的小老板有不少。

“確實,而且另外的年輕人,一看就是個棒錐,懂什麽?估計是不想丟臉而已。”尤其是身邊還帶著女人的年輕人,消費就更加沖動,不想丟臉。這種人,他們見多了。

……

胡楊一邊演戲,一邊私下和小家夥偷偷交流,弄清楚盯著他們的那些人的位置,以便警察行動。

不多時,他們就搞清楚,一共兩個人,位置就在二三十米遠,都穿著灰色的不起眼衣服,比較低調。

其中一個人假扮逛古玩的,另一個則是假扮遊客,沒有湊在一塊。

捕捉到這些信息,便衣警察已經出動。在胡楊和攤主還沒爭出結果之前,就迅速悄無聲息地把兩個人捉拿。

他們敢肯定,後面還有大魚,所以沒有大張旗鼓,準備順藤摸瓜。

胡楊他們和便衣碰了個面,讓小家夥跟著警察走,就暫時將這個案子交給警察處理,不再插手。當然,關於後續小男孩的安置,胡楊還是會關注的。

這相當於給警察送政績,警察也高興,對胡楊的一些要求,也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