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乾隆四大家(第2/2頁)

“有眼光!不錯,不錯!”

其實,鐵保作品比較多的時期,還是他做兩江總督的時候,好多都是那個時期作出來的。

胡楊將目光放在剩下的兩幅作品,有點意外,跟章左說道:“章老爺子,您這是打算收藏‘乾隆四大家’的作品呀!”

只見另外的兩幅,分別是翁方綱和成親王永瑆的作品。

加上一開始,他臨摹的那幅劉墉的作品,不就正是湊齊了乾隆時期四大書法家的作品嗎?沒想到,章左老爺子還有這種愛好。

說到這,章左有點得意,笑道:“可惜,上次遇到劉墉的哪幅作品,對方要價太高了。不然,我這就真湊齊乾隆四大家的作品。”

那次,他找到劉墉的後代,對方就珍藏了好幾幅作品,一直不舍得出手。似乎是遇到了什麽困難,才願意出手一幅。

不過,人家是知道行情的,所以要價不低,喊三百多萬,章左有點拿不出手,也就錯過了。

事實上,這些年,他收集了不少書法家的作品,但他最欣賞的,還是乾隆時期四大家的作品,所以展示在自己客廳的,就只有鐵保等人的書法。

翁方綱的作品,算是四大家中,藝術水準最低的一位。不過,他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

這位清朝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家,寫字和做人都很講究,講究出處。比如,他的書法,每一筆,都似乎能找到以前書法家的影子,所以,沒有自己的特點。

不過,這樣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吸收了別人的書法精華。他認為哪位書法家的橫筆畫最好看,他就模仿下來,吸收變成自己的。

“翁方綱,你說他是一個講究出身的老古董,絕對沒有錯的。他的書法,每一筆,都講究要有來歷。

他始終墨守前人成規,不求創新,終究只是以工夫見長。

正是這樣,他和劉墉經常互懟、相譏。劉墉也會臨摹別人的作品,但他喜歡創新,整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東西,要有自己特點的。

這種行事風格,無疑就是和翁方綱是走極端的,所以兩人算是水火不容。”胡楊跟直播間的大家說道。

“成親王永瑆,其實大家並不陌生,在乾隆的兒子中,是多才的一位,也就是大家經常看電視劇的十一阿哥。

這個人,無論是政治手段上,還是書法、文學等領域的成就,都非常厲害。”胡楊介紹道。

軍機處,在清朝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機構,而永瑆作為一個親王,曾經總領軍機處,可見手中的權力有多大。

書法上,他創造了“撥鐙法”。

所謂的“撥鐙法”,是運筆的一種技法。鐙一作燈,故亦有譬喻執筆運指如挑撥燈芯的。

書畫界對他有個評價,認為他能有那樣的書法成就,很大原因上,是因為他是皇族,眼界寬、收藏廣。

根據記載,這位十一阿哥單單是藏書的地方,就有好幾個,什麽“詒晉齋”,“看雲閣”、“聽雨屋”等等。

他所藏多宋元舊刻秘籍,宋元代的書畫,為一時之冠。

可事實上,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書法家,那一位不是藏書豐富?上面說到的乾隆四大家,每一位的藏書都很豐富,放在今天,都是大收藏家級別的人物。

在古代,草根冒頭的機會很少,那些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中狀元的可謂是鳳毛麟角,比珍稀動物還要少。

能在文學上、繪畫、書法等領域取得成就的,差不多都是名門望族。人家自小就接觸書本,耳濡目染。

“老章,你不是收藏了不少清朝的花紋箋嗎?小胡現在需要那玩意,你就讓點給他。”馮師傅替胡楊提出這次來的目的。

章左郁悶,就說嘛!

無事不登三寶殿!怎可能無緣無故來看望他?感情,是惦記他那為數不多的花紋箋,那可是他走了很多地方,才收集到的。

你這死鬼,說得倒是輕松,讓一點給別人,不是你的寶物,你當然這麽說。

那麽珍貴的古紙,這小夥子拿去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