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求古紙(第2/2頁)

他還拿出自己平時練習書法的宣紙,隨便抽一張出來,平放桌子上,然後兩個鎮紙壓住兩邊。

雖然他也有墨錠,但磨墨有點麻煩,所以就隨便用現成的瓶裝墨水。

筆架上,有好幾根毛筆,都是他珍藏的“湖筆。”

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於世,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後,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

湖筆又稱“湖穎”,這是它的最大特點。所謂“穎”,就是指筆頭尖端有一段整齊而透明的鋒穎,業內人稱之為“黑子”。“黑子”的深淺,就是鋒穎的長短,這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浸、拔、並、梳、連、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

現在,一支上等的湖筆,通常都要好幾千,甚至上萬元。

胡楊也就不客氣,操起一支順手的湖筆,沾了沾墨,開始在宣紙上揮毫。

蘇軾寫字,喜用臥筆偏鋒,字勢往往偃仰傾仄,故寫出來的字能給人圓勁寬博意忘工拙的酣暢感覺。

胡楊跟著自己感覺走,那種書法的精髓,似乎已經刻在了自己的骨子裏,這就是系統的強大之處。

大江東去。

四個字,當第一個字寫出來,馮師傅一看,驚呆。這字的書法造詣,已經超出了他的點評範圍,反正他沒有能力寫出這樣的字。

從第一字寫出來後,馮師傅就知道,胡楊沒有吹牛,他是真的學到了蘇軾書法的精髓。

而且,這家夥還謙虛了,這哪是幾分精髓?分明就學到家了好嗎?

大江東去四個字,躍然紙上,隨後: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十三個字寫完,胡楊挺住筆,將毛筆擱在硯台邊,自己欣賞了一會,心裏頗為滿意。就這麽簡單,讓他學會了蘇軾的書法精髓。

別人,終其一生,都做不到。

直播間的觀眾們,也大吃一驚,沒想到,胡哥的書法真的那麽厲害。他們不是很懂書法欣賞,但也看出那是好字呀!反正,他們是寫不出來。

“胡哥這是多才多藝呀!”

“這書法真6,馮師傅都驚呆了。”

“胡哥,坦白吧!還有什麽是你不會的?”

……

“小胡,你這哪是什麽幾分精髓,依我老頭子看,已經學到手差不多了。蘇軾的書法那種意境,你的字都表現出來,真難以置信。”良久,馮師傅回過神來贊成道。

說著,他看向那幅字,嘴角抽了抽,早知道,就應該用好的墨,用好的紙。這就是一幅珍貴作品,現在被他自己毀了大半的價值。

“走,跟你去找那老家夥,他有清朝的花紋箋,應該能滿足你的需求。”

“清朝的花紋箋?那敢情好。”胡楊大喜。

他知道,清朝的紙豪華絢麗,與其說是用於揮灑筆墨,不如說是作為權威的象征,以滿足皇帝、顯貴之用和作為達官富貴財富的奢耀之物。

南唐李後主曾制澄心堂紙,這種彩色的箋紙傳到乾隆時,弘歷十分喜愛,下令仿造了“乾隆仿制澄心堂紙”。

由於乾隆性喜奢華,故清朝華貴紙品蠟箋、灑金箋、彩箋、圖案箋、花紋箋、金箔箋等層出不窮。

甚至還出現了3米以上描有花紋、塗蠟撒金的紙箋,所繪內容有山水、樓台、雲龍、鳳凰、鳥獸、花卉等,底色五彩斑斕,極為華麗,可惜眼下這種花紋箋已成稀罕之物。

沒想到,這次出來,還能找到清朝的花紋箋,那真是意外驚喜。

說完,馮師傅將桌面上的那幅字收起來,是打算占為己有了。雖然用墨和用紙都很不用心,但書法很用心,這種作品,他舍不得扔。

馮師傅尋思著,改天找人裝裱一下。

他帶胡楊到附近找一位老友,對方是退休的老教師,叫章左。很少人知道,那老家夥是一位厲害的書法家。

除了喜歡收藏古紙,古墨之類,也是他的心頭好。

馮師傅的書法有今天,大半功勞都要歸功於那位老夥計。

“老章,出來接客。”馮師傅還沒進門,就大聲喊道。

直播間的觀眾一聽,全都笑噴,這話聽起來,怎麽那麽熟耳?

屋裏傳出來一句話更搞笑:“你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