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掐絲琺瑯(第2/2頁)

“筆架,準確說,是一個掐絲琺瑯筆架。”胡楊回答道。

只見這筆架呈山字形,上勾山崖紋,下勾海水紋,中飾填彩釉“卍”字紋,下置銅鍍金鏨花橢圓形底座。

“這種東西,在古代也是寶貝,窮人是買不起的。”

聽了胡哥的話,巫馬川一家人都眼睛一亮,面帶喜色。他們家雖然小日子還算過得去,但也不算好。

最起碼,現在的房子就明顯窄了。等孩子長大,還要空出房間來,是巫馬川這些大人經常要想的問題。

買房?

他們泉州的房價也不低,要一萬左右,弄個一百幾十平方,就是上百萬,可沒有這麽多存款。

要是這些老物件裏面,有點值錢的東西,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胡楊告訴他們,筆架,也屬於重要的文房寶物之一,自古就受到重視,不少都是藝術品。

掐絲琺瑯,是中國傳統工藝品,屬於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

“瓷器,還是金屬?”華仔有點搞不懂。

琺瑯彩瓷器,是他經常聽說的,那就是瓷器。可是現在胡哥又說什麽銅胎,有點亂了。用銅做的,還能算瓷器嗎?

“不是瓷器,是兩個概念,不一樣的。”

本質上就不一樣,瓷器是泥燒制的,掐絲琺瑯的核心則是銅。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上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

雖然都有琺瑯兩個字,但它們之間沒有太大的親戚關系。

關於掐絲琺瑯,或者說景泰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景泰藍誕生於唐代;另一種說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

不過,有一點是學術界公認的:

明代宣德年間是中國景泰藍制作工藝優點,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達到輝煌階段,“景泰藍”一詞也從此誕生。

在這,我們不得不感嘆一下,明朝宣德年間,真的誕生了不少精品藝術,像宣德爐等等。

古玩界有個詞語,叫“永宣盛世”。是古玩人士對明代永樂、洪熙、宣德三朝,開創了33年的繁盛局面的美稱。

先前大家看到的《永樂大典》,永樂時期的甜白釉瓷器,宣德年間的宣德爐等等,都是那個時代的藝術名片。

可以說,那是一個藝術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這段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復興的文化都透過遺存的文物閃耀出璀璨的光輝。

“可惜,不是明朝生產的,而是一件清朝的掐絲琺瑯。”

據他所知,掐絲琺瑯以明代的制品為佳,凡是明代的制品,它的質料都是透亮而不發磁,而大綠一色,其透亮則更比他色更為厲害。

它的性能與玻璃略同,它的顏色象油綠的翠玉,紅色像昌化的雞血,紫色猶深色的舊紫晶,藍色類似於藍腚,白色類似凝脂。

“眼前的這個筆架,是康熙時期的作品,掐絲琺瑯的風格雖然沿襲明代規範,掐絲細密釉色不及明朝。”

就是清朝皇帝想要模仿明朝的藝術品,但發現明朝的一些高超工藝已經失傳,做出來的東西,也就差了一點味道。

就像是做菜,人家多了一種調味品,做出來的菜味道自然更好一點。

“那能值多少錢?”巫馬川問道。

他一家人,關心的問題是能值多少錢,這也是正常人都想知道的。

不值錢的古董,你再怎麽說得天花亂墜,也不會得到重視,吸引不到注意力。

近年來景泰藍的價格總體上是越來越往上走。以前一件差不多50厘米高的作品,通常賣價七八萬元,現在要幾十萬元。

一些皇家出品的更是昂貴,即便是清朝的,也拍出過幾千萬,甚至過億的作品。

“你這個筆架,六十萬左右吧!主要這是民間玩的東西,跟名人也掛不上鉤,不然少說也是百萬以上的。”

可即便如此,在古代,這樣的一件筆架,也要幾十兩銀子才能弄到手。

所以,胡楊才說,巫馬川的家以前是大戶人家。

巫馬川等人已經狂喜不已,六十萬都遠遠超乎他們的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