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火炮(第2/2頁)

寧忠源有些半信半疑,道:“你說的這個法子,真的可行?”

寧渝笑道:“無論行與不行,咱們都可以試上一試。父親你可以先聯系隔壁州府,我可以先試驗這新的鑄炮法,二者若是其一可行,也便是成了。”

寧忠源此時卻來了信心,道:“或許這前朝的火炮技術大多流失,以致於此法沒有流傳下來。這大清朝所掌握的火炮技術,也並不比前明強到哪去,這一百多年來的鑄炮,不過都是在紅衣大炮的基礎上改進而已。”

這話寧渝倒是深以為然,其他時代和國家的造炮技術都是在不斷上升的,唯有這大清朝,卻是一年不如一年。

再過八十年以後,嘉慶四年時清廷打算將前朝的一百六十門老古董——“神樞炮”翻新一下,重新拉到戰場上去,還沒有開始動工,就先定下了一個很威風的名字——“得勝炮”,可是改進過後才發現,新的得勝炮的射程還不如老古董神樞炮。

滿清糟糕的鑄炮手藝在後來的戰爭裏吃盡了虧,一鴉戰爭前,關天培為了改善虎門炮台的防禦態勢,新造大炮四十門,經過試射後,四十門變成了三十門,因為其他十門都炸膛了,其中一門炸膛大炮的炮身孔洞,能“貯水四碗”。

後來清軍的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先不說這中間有什麽貓膩,單純從鑄炮技術來說,唯獨滿清造炮技術是在緩慢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