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2/2頁)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什麽事情都要考慮成本問題。

即便每年近八百萬兩的投入,所有錢加起來,足夠朝廷打上一場漠北決戰的錢,也不足以讓河北所有的堤壩都換成石堤。

而在這河堤之上,相隔數裏都有一個閘門,開出一條渠來。

於謙給朱祁鎮講解,這些支渠是用來淤田,當河水大漲,泥沙具下的時候,開渠引水,將這些包含泥沙的渾水,將這些濕地,或者是鹽堿地,給沖洗淤積出來,可以耕種的田地,這些新開的田地,於謙已經興建了不少村落,都是安置的流民。

去年河南省,就有旱災,朱祁鎮還記得免除百余萬石糧稅。一般大災都是有流民產生,而河北大工,更是吸納了幾乎整個北方的流民。

雖然具體人數,朱祁鎮一時間不清楚,但是整個流民的動向,朱祁鎮心裏還是有譜的。

朱祁鎮一路巡視衛河,見衛河之中,並沒有多少船只。有的只是天津衛的船只。

朱祁鎮聽了,說道:“何必為朕一人,而勞動百姓如此?”

於謙說道:“臣知道陛下愛民之心,但這是朝廷體制,恕臣不能從命。”

如果是別的人,於謙還能讓一步,但是衛河入海河道,在擴寬之後,成為一條重要的交通線了。

有大明海運的船隊,但也有很多都是海商。

海運船隊倒也罷了。畢竟是朝廷的人馬,但是這些海商,真正是亡命之途,讓於謙很是不爽。

這些海外野慣了的人,在天津城內,居然還敢一言不發拔刀相向,這也罷了,很多人火並起來,連火銃都能用上。

這讓於謙如何能忍受。

直接派兵圍剿,大殺特殺一番,才讓這些名為海商,實際上多半在海上做沒本錢買賣的。知道這天津是於大爺的地盤,一個個老老實實的。

其實這幾年之間,凡是開海各地的地方官,無不抱怨。甚至有人上奏朝廷,請重新禁海。

就是被開海弄得,地方治安非常不好。

這些海外商人,適應的是海外無法無天,一言不合就是火並的規則。而各地方官卻是官場習性,讓他們彼此之間做有效的溝通,根本不大可能。

所以,對這些地方官來誰,最好的辦法是海禁,一了百了。

什麽你說對國家財政有幫助?抱歉,海關銀是直接解戶部,有地方一毛錢的關系嗎?就連於謙也知道,海關銀在治水經費之中,占據了不少的份額。

但是依舊不願意天津海關就放在天津城內。最少不想他好容易在巡撫衙門睡一覺,外面一陣喧嘩,隔著兩條街的地方,有人在火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