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大風暴前夕(四)(第2/2頁)

“文圻眼下在南京遙控結黨之事,閣老可知?”

瞅著楊士奇不願意說話,朱文奎咬咬牙一狠心添了一把火:“各省、府已經出現了有組織的民間團體,便是沒有大量從眾的地方也搭起了骨架,性質與南京的學生會頗為神合。

閣老,江山社稷容不得天生雙日,廟堂之高君父臨朝,田野之下蠅營狗苟,今日放縱將來可是會鬧大亂子的。

可偏生,本宮又聽說,文圻之所以這麽做是從《建文大典》中學的,這不開玩笑呢嗎?”

“你聽誰說的?”

楊士奇揪住最後一句話,直接反問朱文奎,憋的後者支吾半天。

可他不說出真相,楊士奇便說什麽都不再開口。

這楊士奇多聰明的人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你不先給他撂出實底,那是說什麽都不願意把腳伸進重重迷霧中的。

不得已,朱文奎權衡再三,覺著還是爭儲的事才是當務之急,便咬牙:“這事是燕王說與本宮的,瞻基也是學生會的一員,四叔祖恐瞻基牽涉太深,為保安全計密告本宮。”

楊士奇的眼睛眯了起來。

這事要是朱棣說的,那確實可信。

“當初,文圻在南京大學的學生會駐地組織那些成員一同研討《建文大典》,之後便開始著手於龍江船廠、各省地方密謀結黨,山東大案之後,數千名工人圍堵布政使司衙門,事鬧得極大,最後驚動中央,對山東上下進行了政治審查,搞得人心惶惶。

閣老,見微知著啊,這才只是幾千人,若是將來結黨結出上萬人、數十萬人呢?

老百姓喜猜政治灰暗,樂衷於編排陰謀論,倘使地方公衙出一點問題,那就三人成虎,風言不斷,中央的處理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說到這裏,朱文奎緩口氣,復道:“閣老,若是令公子他日主政遇到此事,最後成了背黑鍋平民憤的,可如何是好?”

一句話,將了楊士奇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