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政見(四)(第2/2頁)

“行了,天色不早,也早點出宮回府吧。”

“是,兒臣告退。”

一句送客,讓朱文奎周身上下頓覺一陣如釋重負,跟自家老爹近前陪膳,這實在不見得是什麽好事。

一路緊著腳程走出皇宮,朱文奎上了承天門外候著自己的車輅,待進了溫暖如室的車廂內,整個人便癱靠在軟座內。

他太緊張了。

整頓飯吃下來,朱允炆說的每一句話,弦外之音都是不少。

但到底是不是真如自己想的那般,現在朱文奎心裏還是不敢下決心。

車輅頂著漆黑的夜色回了府,朱文奎才踏進宅門,府裏的管家就湊了上來,手上還捏著一封信。

“殿下,杭州知府於謙給您寫了封信。”

這讓一直蹙眉的朱文奎馬上振作起精神,急急一手搶過,邊拆邊向著後宅書房的方向走。

等進了書房,更是一把將門關緊,連緊跟著準備添茶倒水的小廝都趕了出去。

現在的朱文奎已是迫不及待的要一看究竟。

展開觀瞧,朱文奎這眉頭頓時皺了起來。

“下官於謙謹呈殿下台啟。

今晨讀報,拜讀閣老文章驚嘆不已,文章立意高遠,字字珠璣鞭辟入裏,一篇文章便切中我大明盛景之緣來,更是對未來國朝之發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意見。

如此佳文,也不難理解聖上愛才之余加其恩榮,然太子太師之銜頗為敏感,下官若預料不差,地方上必定大為震動,人心易浮,風言甚囂塵上,如此,還望殿下謹慎處置。”

這封信寫的中規中矩,讓人挑不出一丁點的毛病,開頭先盛贊了許不忌的文章寫得好,畢竟誇贊許不忌的同時,就是在承認皇帝的功績。

這是許不忌立於不敗之地的地方。

而真正讓朱文奎皺眉的地方在結尾處。

人心易浮,風言甚囂塵上。

這麽要緊的節骨眼,於謙給出的建議是謹慎處置。

何謂謹慎處置,無非一個等字。

顯然,於謙是並不知道朱文圻給皇帝寫信的事,更不可能知曉信中的內容。

那麽這個建議就非常的合乎情理。

有的事急也沒用,不如就安心等著。

畢竟說到底,眼下朱文奎的身份就是一個禮部尚書,在這種重大的政治問題面前,就不該發言。

也輪不到一個尚書來發言。

這就是規矩。

所以朱文奎便覺得頭疼不已。

‘你就是有的時候太老實,總循規蹈矩的,現在大了,總也該適當的拿出些氣魄來才行。’

吃飯時朱允炆的話適時的浮現在腦海之中。

那自己到底是循規蹈矩,還是直接站出來,旗幟鮮明的支持許不忌,向朱允炆、向全天下展露自己和進行一番政治作秀呢。

朱文奎這邊還在糾結,一連數日愁眉緊鎖。

而遠在千裏之外的泉州,朱文圻沒有等到回信,卻只等到了一名傳旨的宦官和一旨措辭極其嚴厲的申飭。

在飭詞中,朱允炆可謂是把朱文圻罵的極兇,就差親自跑過來擼起袖子扇朱文圻兩個大嘴巴子。

“殿下接旨吧。”

罵罷了,宦官合上絲帛,遞給已是冷汗滿面的朱文圻,末了還說了一句。

“皇爺交代了,泉州如非大事需要遞呈禦前的,殿下還是恪守本職的好。”

恪守本職,招呼好泉州的一畝三分地便是朱文圻的正事。

南京朝堂、中樞裏的事,還輪不到你來插嘴置喙。

朱文圻唯唯諾諾的應了兩句,接過絲帛看向南京方向,沉重的嘆了口氣。

父皇到底是老了,越來越喜歡聽諂媚之言,耳音已經聽不得半點質疑。

像許不忌這種人,何德何能敢領太子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