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歡迎你,蒸汽!(三)(第2/2頁)

因為沒有技術壁壘。

攻克某一個技術,或者說思維想法和實踐行為恰好到了那一點上,就可以實現。

但蒸汽機不一樣,不是去吹噓這項技術有多麽偉大,而是蒸汽機這項技術對於整個社會轉型的重要性。

從人力生產變成機械力生產。

人力有時盡,怎麽都不可能是機械的對手。

但是仔細想想,朱允炆也不覺得有什麽太多難以接受的。

不管是紐科門還是瓦特,他們才多大的研發隊伍,更別提支持力度了。

就算有國家支持,殖民前十個約翰牛的體量能給到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此刻朱允炆給的大。

寬松的研發環境。不愁吃不愁喝,不會有人指手畫腳,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困難結點進行一次次沖擊,然後將失敗的數據記錄下來,最後將成功的數據也記錄下來,跟失敗相對比,總結成理論。

舒適的生活環境。工部蒸汽研發司的工匠拿的都是頂薪,上到莫成這位四品官,下到普通技工,最差的一個也能有一年幾十兩的技術補貼,加上定薪,在物價平抑的南京城,活得不要太舒服。

沒有生存壓力,生活質量上佳,腦子裏不用想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家庭瑣事,也不被世俗羈絆,每天開開心心上班,休閑娛樂看看書,稍微努力的,願意的話就再分一半精力在攻堅技術問題上就成。

取之不盡的資源。在蒸汽的研發過程中,十四年,需要什麽,大明提供什麽。

沒有去南洋買、去阿拉伯買,再不行去搶!

要多少給多少。

要煉鋼,全國各地取礦,你們挨個試,哪個有用用哪個。

沒用的也給你們備著。

整個明聯的資源是可怕的,人力也是可怕的。

光大明加上印度就是上億人。

你就是要攀登珠峰看看有啥,都能拼一把試試。

在這種條件下,還用了十四年,甚至朱允炆還覺得有些慢了。

當然,這個過程是從無到有,最值錢的,不是蒸汽機,而是為了研發蒸汽機,突破技術壁壘,總結下來的無數經驗。

也就是那些笑話大明的人奉為圭臬的理論!

這是最值錢的。

大明沒有物理體系、沒有化學體系。

現在幾千號大明頂尖的工匠搞出了一套東方的物理、化學體系。

不一定全對,但起碼留下了種子,按圖索驥加上大明的支持,總沒道理還比西方慢了吧。

資源的多寡決定科技的進步速度。

神槍手都是子彈堆出來的。

朱允炆下定了決心。

一定要到山西,親臨現場的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