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新時代的黎明之光(上)(第2/2頁)

鄭鐸低頭看著水桶,感慨道:“蓋樓之前,關於給水、排汙等問題,工匠們可謂是絞盡了腦汁,先是尋找到地下水源,而後接通了整棟樓的給水管道,利用這個手搖水泵來送水。”

“水不是應該向下流嗎?”

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有水向上流的道理啊。

面對這個問題,鄭鐸一攤手:“具體原理我也不懂,工匠們做的,我只是享受便捷的使用者。”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啊。”

曾文濟自己都記不得他已經說了多少遍不可思議,但這並不妨礙他繼續說下去。

“這棟樓內的給水和排汙管道是錯開的,除了這給水,排汙也是極其便捷。”

鄭鐸帶著曾文濟進入屬於他的那間巨大辦公間,打開了一間側門。

白瓷鋪就的地面,內有一個扶手台、一個方才大家見到的手搖水泵、一個大號水桶,裏面水高八成,飄著一個瓢。

而真正引人注意的,還是嵌在地上的一個小洞。

茅房。

即使不用問,大家夥也能知道這是個什麽地方了。

“這裏是如廁的地方。”

鄭鐸開口介紹,這次倒沒有親自上陣實驗。

“人蹲在上面方便,結束後取水沖刷,糞溺會走排汙管一路排到城外,我們在城外蓋了一個處理的工坊,取這些糞溺進行加工,蒸糞、釀糞之後,可以當做一種非常好的肥料,來增強土地的地力。”

說到這裏,鄭鐸也沒有居功,趕忙將發明的匠戶名字一一報了出來。

“是大家夥一起合力蓋起的這棟樓,包括對糞溺汙水的處理再利用,都是他們這幾年實驗出來的,我們粵商商會只是提供財力支持罷了。”

曾文濟不再感慨什麽不可思議了,而是沉默了許久,才由衷的感慨道:“嘆為觀止。”

匠人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的,只是糟糕的生存、生活環境限制了他們的發展,讓他們不得不想盡辦法糊口生存。

而當生活趨於穩定之後,先人的智慧便有了用武之地。

“本官即刻書信,送呈南京通政司。”

曾文濟長出一口氣:“能夠解決給水、排汙、做飯的問題,那麽新的布政使司衙門可以籌建了。”

“理論上來說,只要不怕麻煩,在建造前將所有管道預埋好,實現戶戶供水、戶戶排汙都不是什麽問題。”

鄭鐸擲地有聲地說道:“如果只建六層的話,難度會小很多,集中百姓居住,建設新居住區的政策是可以實現的。”

將百姓集中,釋放更多的土地建造工廠。

城市化、工業化。

曾文濟微微閉上眼,激動的渾身顫抖。

皇帝在暢談未來國家發展中提到這兩個詞匯,是計劃十年甚至二十年後實現,而現在,廣東很有可能成為全國第一個起步的省份!

這是一筆巨大的政績。

“要重賞這批工匠。”

曾文濟轉身,正容道:“由布政使司出錢,重重的賞。”

曾文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如此的感謝工匠,他甚至恨不得抱著這群工匠挨個親上幾口。

感謝這群人,親手為他編了一頂新的官帽。

而且是那麽的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