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光復大漢舊土(上)(第2/2頁)

“李芳果的身體快不行了,而他當年的兒子又被李芳遠殺了,前幾年新生的還小,權力在外戚手裏攥著。”

胡嫈的奏本裏詳細講述了這些年朝鮮的國情和一些政治變動,楊士奇復述道:“他這個大舅哥不太老實。”

不太老實?

朱允炆冷笑,一個彈丸之地,還有什麽資格蹦跶。

“朕當年讓胡嫈在當地先扶持一批契丹、女真族的新豪強,然後鼓動當地土民反抗新豪強,成果如何了?”

“進展順利,處處狼煙。”

楊士奇忍著笑意:“幾支義軍的上層幾乎都有我大明軍人擔任所謂的顧問一職,而在中底層也派了顧問大搞分地土改,跟地主豪強拼的是頭破血流。朝鮮從北到南幾千裏,到處都已經打成一片。

而胡嫈在漢城,放任朝鮮中樞軍隊對義軍進行鎮壓,搞得朝鮮從上到下一團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芳果擔心他家的王位不穩,才想加入明聯,依靠明聯條款維系其李家王朝的長治久安。”

朱允炆微微閉目,手指在桌面上輕敲,沉吟起來。

朝鮮今日的大亂,是當年《癸未條約》一手導致的。

也是朱允炆一手推動的。

亂其國體、亂其制度、亂其黨派、亂其思想。

真真正正亂成了一鍋粥。

上層廟堂之中,黨派錯立,在投降大明和保住國體的思想上整日沖突不斷。

中層道府之間,大明一手扶持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新豪強幹翻了李家王朝最早留下的舊豪強勢力,然後變本加厲的擠占政治紅利、社會資源。

下層鄉野之內,大明一手扶持的佃戶、家庭作坊手工業者組織反抗義軍,舉起打地主分田地的大旗,與地主勢力大打出手。

如此處境,可有一句老話說得好。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離人。

“該咱們出手了。”

手指的敲擊停下,朱允炆正色道:“給平安傳令,即刻帶兵進入朝鮮穩定政局,內閣給遼東布政使司行文,調一批糧食、物資入朝鮮穩定朝鮮民生。

給胡嫈回文,讓李芳果的朝鮮朝廷、契丹等新豪強以及各部義軍,坐一起好好談談。”

時機已經成熟,該輪到大明以救世主的身份進入並拯救那個環境下,苦苦掙紮的所有百姓了。

“為了促進談判順利,在平安的軍隊進入朝鮮之前,讓咱們控制的義軍隊伍,打一場大規模的戰役,目標就是那群新豪強。”

語氣冷冽,毫無感情:“輸贏不重要,但波及的區域越大越好。”

波及區域越大,死的人也就越多。

楊士奇跟朱棣對視,點頭。

“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