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龐然大物般的明聯(中)(第2/3頁)

話說的輕描淡寫,但馬大軍畢竟是沙場宿將,深知兵兇將險之地,每時每秒無不在心驚肉跳,一句吃虧,得是多少鮮血殺戮。

“關西八衛五萬人組成的左翼只扛一個時辰,就被一萬人打到崩潰,好在給了中軍固陣的時間,要不然。”

朱允炆搖頭失笑:“一旦中軍亂陣,敵主力全線掩殺,那樣的話,六叔可就把臉丟光咯。”

“就關西八衛那群人的戰鬥意志,能抗一個時辰也算不易了。”

馬大軍倒是替著說了句好話。

對於此,朱允炆不怎麽太關注軍略上的事情,他也不懂。

“打仗嘛,有輸有贏的,一場失利算不上什麽過錯,朕也沒打算指望楚王能長驅直入,直接端了撒馬爾罕的老巢。”

憑借純軍事打擊手段,滅掉剛剛步入巔峰的帖木兒汗國,這個難度系數稍稍有點高,倒不是不能實現,主要還是太費力。

歷史有點小波折,沙迷查幹秘不發喪回國奪權奪得太順利,導致沒有發生什麽內訌爭鬥,所以這個對手保存下來的體量,稍微值得明聯或者說朱允炆,提點興趣。

“察合台戰場是主戰場,雄軍雲集,沙迷查幹與朕都動用了大軍,列陣分明,這一耗就耗了小四年啊。”

朱允炆渾不在意地笑道:“哦對了,王翦伐楚的典故你看過沒有。”

面對皇帝這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問話,馬大軍越加迷糊起來,有些摸不準朱允炆到底心裏在想什麽,只好老老實實的回答。

“臣看過,驚為天人。”

“怎麽打贏的?”

馬大軍剛打算背書,陡然間腦袋裏靈光閃過,他似乎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

“陛下這是用察合台的四年對壘,來耗盡帖木兒汗國的國力?”

看到馬大軍總算是腦子靈光了些,朱允炆這才爽聲笑了起來:“幾十萬大軍成陣四年,人吃馬嚼,朕都差點扛不住了,朕就不信他帖木兒國內能承受的起這般的糜耗。

告訴你吧,這幾年,沙迷查幹往南京派了數十次使節,商討議和朝貢的事,並且願意將察合台犧牲掉,不過朕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讓他們割讓包括撒馬爾罕、喀布爾在內的東部數十座城池。”

割讓撒馬爾罕和喀布爾?

馬大軍笑了起來,這是個根本無法接受的條件,這不能叫做議和了,這簡直就是投降。

“察合台就是一個糧磨子,而我大明和帖木兒汗國的國力就是糧食,我們雙方都在往磨盤裏加糧食,看誰能扛得住。”

馬大軍點頭,應和道:“陛下所言極是,在戰爭史上,最原始、粗暴卻最好用的戰術,就是對耗國力。用兵之道奇正相合,而堂堂正正之道,拼的就是國力和後勤。

王翦伐楚,秦楚百萬大軍深溝對壘,長途跋涉的大秦悠然自得,守著家門的大楚反而糧草不濟,迫著項燕倉促間發動決戰,硬撼戒備森嚴的秦軍大營。

在兵力不占優的情況下還主動做攻寨方,任他千般兵法戰術也沒有任何用武之地了。”

王翦伐楚是一場經典的國力對拼戰役。

大秦國高效運轉的耕戰體系,使得大秦的國力強大到睥睨任何一個國家。

伐楚之前,始皇帝選將,李信要二十萬,軍功卓著,赫赫威名的王翦卻要六十萬。

始皇帝選了李信,結果大敗而歸。

不得已請王翦出馬,結果發現後者整日帶著大軍挖溝營寨,不像征伐方,反倒像守城方。

結果卻是,項燕軍糧草不濟,硬著頭皮發動決戰,無法攻克秦軍大寨,不得不引軍撤退,結果被王翦趁勢發動反沖鋒,一戰克定,楚國滅。

王翦父子的滅六國之戰,可謂是把兵法之正用到了極致。

至於李信之敗中涉及的所謂昌平君叛亂之禍,眾說紛紜,《史記》與《雲夢秦簡》的記述也有沖突,就不作主觀評價。

僅以客觀結果來看,年輕的李信,是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滅掉當時最強大的楚國。

而真正付出最小代價的,卻是王翦。

王翦帶了六十萬人,實際的損失只不過是糧食後勤而已,就追擊數百裏,殲滅了楚國所有的有生力量,連著項燕都被俘殺。

所以王翦是不是名將?

他用了最不費腦子的戰術,最小的代價換了最大的戰果,滅了最大的敵國。

“咱們大明有無盡的良田,七千萬子民,每年打下來的糧食堆成高山,腐爛的陳糧,包括印度、暹羅輸送的糧食,都幾千萬、上億石的焚燒。

西北三十萬大軍人吃馬嚼、千裏輸運的糜耗拖不垮朕的國庫,更拖不垮朕的大明,但沙迷查幹扛不住。”

朱允炆不屑冷笑:“大片國土是他爹征服下來的,復雜的種群、宗教信仰和地域之分,是他爹滴血的彎刀壓住了所有的不服,而這些矛盾早晚會爆發,區別只在於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