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三反之爭(下)(第2/2頁)

要是這個時候他這個皇帝開口的話,那黃觀唯一的下場,也就剩下一個殿外杖斃的結果了。

沒辦法,朱允炆只好看向楊士奇,後者心中明悟,站了出來。

“咳。”

這一聲輕咳,於黃觀而言無疑堪稱仙音一般。

楊士奇將攏於袍袖中的雙手抖落出來,離開班列向朱允炆淺施一禮後說道。

“陛下,今日四川的成績,在乎於四川當地的官員。而四川當地的官員之所以能做出這份成績,在於以陛下之聖言編著的數本文選。

在這一點上,那是不容置疑的,先賢是幾千年前的,他們留的書也是用來治理幾千年前屬於他們那個時期的國家。

先賢從未說過或在書裏寫過,要後世子孫繼續奉行他們的思想來治國,所以今日許部堂和黃部堂之間的爭論,純屬是無端之爭。

若是先賢有眼,可能還會笑話兩位部堂這不成熟的爭論呢。”

楊士奇的玩笑打趣,讓所有人都樂了。

說的對啊,先賢壓根就沒要求過後代必須怎麽怎麽著,更沒有說讓大家捧著他們的書治國理政,因為先賢自己都知道,一個時代本就應該有一個時代專屬的治國方法,後代兒孫總不會傻的連這個道理都不知道吧?

可能先賢們自己都沒有想到,他的後代徒子徒孫還能整天四處引戰,害的他們這些祖宗都死上千年還跟著挨罵,沒事還被拖出來鞭個屍,先賢們冤不冤?

“因時制宜、實事求是,這是為官施政之基本,這一點有什麽好吵的?”

楊士奇轉頭看向黃觀,批評道:“黃部堂適才屬實是無理攪蠻了,四川的成績應該得到承認,鄺奕和等人能夠及時轉變思想,合理運用更適合當下的理論和學習領會陛下的思想精神,這一點更要大家向其學習。

不能為此而生爭強好鬥之心,非要雞蛋裏挑骨頭的找出人家的毛病,要多看看、多學習別人的優點,而不是找毛病挑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黃部堂都能忘,屬實是不該的。”

批評完黃觀,楊士奇緊跟著又說道起許不忌來。

“許部堂方才說的很好,四川官員此番是用成績來說話,來證明了陛下當初力主改變取材方式之國策的正確性,充分表明,即使不學四書五經、程朱理學考錄的官員,也有能力做好官。

所以,我們要鼓勵更多的官員向四川學習,但也要保留大家看書的權力。不能說,四書五經、程朱理學在做官上比不上《建文大典》就連讓人家看的資格都沒了,這不合理。

本官微末之才,蒙聖恩才忝居奉天殿大學士之位,素日裏誠惶誠恐,便獨好看書,以此涵養自身知識。閑遊雜志、風土人情等偶爾也有涉獵,便想著看兩眼增長些許見識,這些書裏也沒有治國之道,難不成也要都給反了。

黃部堂一時狹隘無知,有失言之處,完全是因為其知識、思想上還有待學習,大家同朝為官,還是要多多幫扶,這才附和陛下曾說過的‘全國官員,理應通力合作,要在政治高度上達到全國一盤棋’。”

兩邊各打八十大板,看似楊士奇是在攪合,但句句都有出處道理,由不得兩人不服氣,尤其是早早將二人之爭,定性為因狹隘偏見導致的‘無端之爭’更是把這件事大事化小。

錯肯定都在黃觀身上,但不是啥殺頭的大罪,就是心胸狹隘了些。

大家同朝為官,在這種事情上,要多多批評勸導,而不是除惡務盡的恨不得直接砍腦袋。

話到了這個份上,黃觀要是還聽不懂,那他就真的該死了。

黃觀先是沖著朱允炆磕頭:“陛下,臣有罪,臣一時愚昧無知,惡言重傷同僚,求陛下降罪。”

告完罪,又可憐巴巴的看向許不忌,誠懇道。

“許部堂,末才鄙陋不堪,心胸狹隘自私,讓部堂見笑了。”

許不忌只好閃身,人家黃觀現在跪著呢,他雖然不用跪回去,但也萬萬不敢生受。

只好側躲到一旁,溫言道:“黃部堂嚴重了,適才我也有不當之處。”

倆人和解,皆大歡喜了。

朱允炆總算放下了心,便出口為此事定了調子。

“黃觀因個人愚私偏見,惡言重傷同僚,就打廷杖三十,罰俸一載,另飭其回府閉門一月,好好讀書學習,教育部工作暫由左侍郎署理。”

黃觀如蒙大赦,喜極而泣的頓首磕頭。

“臣謝陛下隆恩。”

說罷,便老老實實的被兩名大漢將軍拖出去打屁股。

廷杖三十、罰俸一年。

也算是從生理和腰包上給予了雙重懲罰,為一句妄言付出這般代價,已是不輕了。

一場所謂的三反政治爭議風波,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