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勾勒二五計劃的藍圖(二)(第2/3頁)

朵甘地區等同於後世青海和甘肅兩省之合,而雲南也比後世雲南要大,畢竟有麓川(緬甸北部及部分中部地區)宣慰司在其轄境內,加上之前雲南都司都指揮使是馬大軍這個悍將,一些無人區或人跡稀少的地方,也就都理所當然成了大明的土地。

“內閣計劃在五年內,修築一條由西安通往朵甘的通途,朵甘地區現已探出工部鑄炮所需的鎳礦及其他有用礦產,而且還有煤礦,內閣的意見是在朵甘設立煤運司和礦運司,將那些居住在沙漠周邊或地力貧瘠的百姓臨礦安置,改農戶為礦戶,一應產出全歸百姓所有,朝廷亦不收課稅。

轉運陜西後,由陜西商會和工部陜西清吏司收購,賣得的錢財換購糧食及衣物,均分與這些百姓。”

統一生產,統一分配。

這不就是工業生產性質的公社大鍋飯制度了嗎。

受制於時代的運輸能力,如果僅僅依靠來自內陸省源源不斷的輸糧支持,朵甘地區的百姓確實很難生存下去,只能艱難求活。

而且,雖然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程度原比後世要好太多,但比起兩千年前的老秦時代,西北終究不再是所謂的關野沃土了。

地力貧瘠,難以自力更生,必須轉變生存方式。

朱允炆想了一陣,也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便看向孟獻忠問道:“內閣的意思如此,卿家可有疑問?”

後者也是麻爪,他以前說著好聽是國王,但哈密國才寥寥幾萬人,而且傍水草而居,過著的還是遊牧民族的舊有習性,現在做了朵甘地區的主官,治下人口增多不說,情況也復雜,哪裏知道怎麽領導。

內閣的建議他聽不懂好賴,反正覺得比自己前幾年那套放任自治,生死有命好的多,當下便忙不叠的點頭。

“那就如此吧。”

解決了朵甘地區的問題,緊跟著便是雲南。

相比起西北,雲南雖也有困難,但是比起來還是要好些的,畢竟有西南其他幾個國家給撐著,還有交趾這麽一個糧倉在,如果是圖懶省事,完全可以讓交趾養著雲南。

但問題就在於這了,大明養得起雲南也養的起朵甘,但總不能養幾百年吧,得想辦法讓雲南的百姓擁有自力更生的本事,達到收支平衡。

“還是那句話,要想富先修路。”

這六字箴言的價值不管在哪個時代都吃得開,尤其是在古代,那更是實現溫飽的第一要素。

“西南多山多林,往內陸修的話,費工費時,內閣的意見是往交趾修。”

夏元吉開口道:“全程近一千五百裏,打通這條交通大動脈後,不僅我大明與西南諸國之間的往來會更加緊密,也可以使得雲南跟交趾實現快速互通,這條路就修在當年征西南的那段密林中間。

沿道所伐樹木,正好可以走交趾之海防港賣往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富商營建府邸、充用木炭等作用。

且雲南之麓川宣慰使司,多有金銀等物,組織開采,可以用來在交趾換購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須品,自打海防港通船之後,交趾的海貿發展是極其快速的,所需之一應生活物資基本都有。”

話說到這裏,朱允炆算是聽明白了。

就是由朝廷來加大前期的投資,來為這兩個貧瘠的地區打通外部環境,然後讓這兩省的百姓能夠依據各自地區的地理生產優勢實現互貿上的自給自足。

如果中樞沒錢沒人的話,那這兩個省,就會如原時空一般,持續性貧困幾百年。

兩條上千裏的通途、開礦的設備及配套建設,這兩個省,起碼是數千萬的持續投入。

“有解決的辦法就行,內閣做過預算沒有,大概要多少錢、多少人、多少年。”

“如果勞工充足的話,計劃的二五結束,是可以實現的,預計兩地加一起的總花銷在八千萬左右。”

五年一共八千萬,那不算是什麽太大的數字,不過前提是勞工數充足。

看來,馬大軍很快就能披掛上陣,重返軍旅了。

這也讓朱允炆的心裏踏實了不少。

“好,這事就這般定下了,朵甘地區和雲南這兩日盡快和內閣就此事擬定,立項開始專心督辦。”

大手一揮之下,這兩件事關數百萬百姓生活大計的政策就算是通過了。

而後,便是遼東的問題。

這裏早前提及過,就是一個改牧為種的習性轉變問題,雖然這幾年遼東平原(東北平原)的墾荒工作做得很突出,但大多數的土地是掌握在之前闖關東北上的那批漢人手裏,不善耕種的蒙古、女真、兀良哈三衛的遊牧民掌握的土地並不多。

溫飽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以遼東平原來養近六百萬人,按理說綽綽有余了,為什麽遲遲出不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