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一五計劃收官(四)(第2/3頁)

這不是後現代,有所謂的人權,遷外夷與廣東,都不用朱允炆猜,也知道這群外夷的結果會有多麽的淒慘,楊士奇這是打算拿這群外夷的命,來做土漢尋求融合的基石。

“這件事不能貿然施行,以免出現外夷禍亂血統的情況出現。”

細想想,朱允炆還是覺得楊士奇的建議存在可行性,但又怕出現南洋猴子滿街走的情況,所以決定先挑個試點。

“將廣東眼下的南洋人、阿拉伯人集中管理,挑一個既有土民也有南遷漢民的地方安頓,內閣監管一下成效,看看是不是確實能夠起到效果。”

如果犧牲一批外夷,能夠起到粘合劑的作用,讓土漢之間的矛盾減少並且開始相互合作,那麽這群外夷的犧牲就有了價值。

畢竟幫助大明穩固了地方的安定統治。

“貴州還鬧著呢?”

說完廣東,朱允炆又對貴州的治安上了心,看向內閣有些詰責:“這麽多年過去了,貴州土司還鬧呢?”

“沒有。”

楊士奇忙回道:“這幾年,貴州一直推行陛下提倡的貴人治貴,貴州同知司衙門也開始任命土司官,地方土司也在自發領導各自土部深入漢化學習以期通過每年的考核,總的來說,成績是相當斐然的。”

“要加大點力度,讓貴州土司們嘗點甜頭。”

朱允炆想了片刻,突然說道:“改貴州同知司衙門為貴州布政使司,咱們設省,放出風給那些土司官,誰做的好,就讓誰做第一任左布政使。”

貴人治貴,讓土司做左布政使!

這可是大明破天荒的頭一例了。

“朕記得,西南山地軍當年有一個叫周雲帆的小旗官,是先登清化的尖兵,好像就是貴州的山民,調他去貴州做都司的都指揮使。”

讓土司做行政主官,漢民做軍事主官。

土漢合作,同保地方的安定和諧。

這是貴州和廣東迥然差異的不同性,貴州的土民跟漢民並沒有太過激烈的矛盾,主要爭端還是在土地使用上,洪武年,貴州第一次搞改土歸流運動的時候,輔以嚴正的刀兵迫脅,拒絕授予土司任何權力,這就是太祖皇帝嚴重的民族主義。

朱洪武身上帶有濃厚的民族主義,在他早期登基的很多道諭天下檄中都有體現,尤以處理貴州、兩廣的問題上最突出。

大漢本位制,權力尤其是地方的審判權那主官都是漢人,加上普遍的重漢輕夷社會觀,相等案件判罰上,判土民就遠比判漢民重。

這就加劇了貴州問題。

“貴州不是廣東,貴州土司更不是禍國叛賊,他們只不過想要追求相等的權力而已,所以臣附議陛下的意見,貴州置省,讓那群土司去爭吧,誰更心近朝廷,能夠率領土民學習領會陛下的治國精神,就讓誰來做這第一任布政使。”

拉攏和分化,絕對是處理貴州問題最好的方式。

“好了,這些暫定如此,說說遼東吧。”

這個時候朱允炆的臉色就變冷了不少:“遼東鬧什麽,朕和朝廷已經對他們夠寬仁了,還折騰啥?”

“還不是改牧為種的事。”

高肅苦笑:“這群遊牧民自打遷到遼東後,這種變換民族幾千年習性的一時半會哪裏習慣的了,早兩年的時候餓死了不少人,大量的遊牧民便賣兒賣女,確實出了不少慘事,而這些賣掉的狼崽子這兩年都成了十來歲的少年郎,就搞出了不少的血案。”

“不會種地,朕當年不是明令,要地方派專人去教嗎,還專門批復戶部,每年要調近兩百萬石糧北上儲備,用以應付這種現象,怎麽還會鬧出這種事來。”

朱允炆有些惱怒。

“遼東布政使司主觀上存在怠政問題,而儲備糧的事,前兩年遼東受了一次災,這批糧食用作賑災,但大多數還是給了當地的漢民,僅有小部分撥付給夷民。

而實際上,因為習性的問題,當地的漢民家中都有存糧,而這些夷民並沒有,所以前後餓死了好幾萬。”

楊士奇嘆了口氣:“當年這個事內閣已經處理過,時任的遼東左布政使已經被撤職,但禍根種了下來,今年不過是爆發了出來而已。”

“朝廷可以給予一定的補償。”

思忖片刻,朱允炆開口道:“眼下不少的各族牧民被征調去西北打仗,這些矛盾要抹平掉,等明年初,內閣就跟遼東地方擬個章程,看如何進行補償,不要怕花錢和花糧,要補償到位。

同時傳令遼東按察使司,對於暴力犯罪的絕不手軟,對包庇同族犯罪的亦坐同罪。”

溫言在口、大棒在手。

做順民,朝廷給錢給糧,一應補償切實到位。

反正死的人已經死了,活著的還要好好活下去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