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一五計劃收官(二)(第2/2頁)

這兩組數字炸裂嗎?

相當炸裂!

這個數據的真實性是否可信,基於大明洪武朝的底子是否真的殷厚。

關於這一點上考據的主要來源是《明實錄》、《戶部諸司職掌》、《大明會典》、《中國人口史》、《中國人口發展史》、《地理史》(非現代意義的地理,而是古時候特定地域的發展歷史)和省府志記載的應服徭役數、糧稅數的逆推進行相互印證。

在《明實錄湖廣史料輯錄》、《明實錄江西史料輯錄》、《明實錄浙江史料輯錄》等一系列後代編著匯總的各省文獻中,這些數據雖有偏差出入,但大體上還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明洪武末年,大明在冊人口便達到了六千萬(一說六千五百萬),田畝數為四百萬頃(不含軍戶衛所田),實賦三千多萬石。

底子可謂是相當厚實,堪稱終明一朝近三百年時期國力的巔峰了。

因為靖難四年大亂打下來,永樂二年時期的人口僅為五千一百萬。

在《明實錄》的記載中,這場內仗,直接導致河北、山東、南直隸等地生靈塗炭,朱老四攻山東因遭到盛庸、鐵鉉的強力抵抗而懷恨在心,雖然《太宗實錄》中未曾記載朱老四有過屠城之事,但卻承認了在竊取皇位之後,朱老四對山東百姓進行了嚴苛的徭役,前後累死、餓死在各處工事上的百姓是極多的。

而男人被征去服勞役,家中老弱就要活活餓死。

‘一夫在囚,舉室廢業’。服徭役比囚牢不遑多讓,甚至又有超出。

這便直接引發齊魯大地白蓮教造反。

參考並不能圖省事簡單,直接去引用耳熟能詳的《中國經濟史》,畢竟這是一本由滿清晚期出生錢先生編修的著作,起碼在真實性的偏差和自相矛盾性上出現了相當嚴重的問題,比如在明末人口數這一點上,中國經濟史裏記載的大明人口僅2106萬,滿清入關為1900萬,用這種方式掩蓋了罪行。

這與《大明會典》、《明實錄》的差距懸殊了一個多億。

而且自相矛盾的地方很多,在這本書裏面,多次提及清朝以前的歷朝歷代,人口數基本都不會超過一至兩千萬的原因就是制度落後、官不恤民等一大堆責任歸屬問題,而大清朝人口四萬萬,賦銀亦一度近億,簡直就是完美至極的統治朝代、大治盛世。

但錢先生自己可能都忘了,他在抄錄隋書的時候,將隋朝開皇年間的全國人口數‘近六千萬’一個數沒改的原封不動寫上去了。

包括提及隋煬帝大業初期,全國賦稅、丁口亦有略升。

寫到唐貞觀、開元兩大盛世的時候,亦說‘唐之盛世,已恢復隋開皇年之水平。’

這足以說明,隋唐兩朝的丁口數就已經超過了六千萬大關。

連元修宋史,都承認南宋之繁榮富庶遠超隋唐,口逾萬萬,這一點錢先生是視而不見的。

‘清朝之前,歷朝歷代無有人口過兩千萬者。’

嗯,不知道他尷尬不。

不否認雍正皇帝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政策對人口的刺激,以及國家對百姓個人人身控制的放松使得人口出現大爆炸的正面功勞,但如此睜眼瞎的否認歷代漢人王朝的成績,也沒見在東三省一度復辟的滿清王朝溥儀帝封錢先生一個大學士職銜。

“戶部的匯總,朕記得當時內閣是建議攤派各省是吧。”

朱允炆含笑問了一句:“那各省的成績,又以哪個省最為拔尖啊。”

“山西和江西。”

戶部尚書祁著取出一份‘成績單’匯報道:“其中,山西是丁口數增加最多,足比建文六年時增加了一百三十四萬余人,江西則是田畝數增幅最大,其勘合之上多了三十余萬頃。”

山西的煤商掌櫃們、江西的地方士紳們的利益可謂是被這次一五計劃毀了個一幹二凈。

唯一可惜的,就是也沒見這兩個省蹦跶出來造個反。

不然,還能順勢來一波打地主分田地。

“這個成績,諸卿與朕現在就與世長辭,也能昂首挺胸的笑對列祖列宗了!”

由不得朱允炆不由衷發出這般的感慨,夏元吉和祁著兩人更是笑容滿面的起身奉承。

“治隆唐宋,陛下之功,德蓋千古!”

“陛下之功,德蓋千古!”

大家夥爭先恐後的跟上這記馬屁,千古一帝這個名頭,算是給朱允炆,坐瓷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