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風聲(中)(第2/2頁)

“有了懷疑的目標算是讓案件有了眉目,是立功的表現,但有功不能自傲,西廠做什麽咱家還沒發話呢,皇爺沒有聖諭示下,咱家做奴婢的也得候著,輪不到你們瞎表現。”

雙喜站起身,冷冽的眼神掃過大堂。

“從此刻起,不要把你們以為的當成真的,更不允許輕舉妄動監視安定伯,但凡被咱家知道了,今天這屋子裏的所有人,自己抹脖子吧。”

扔下這句話,雙喜擡腿便走。

要回皇宮跟朱允炆匯報一下。

安定伯是國舅,辦不辦,怎麽辦,要朱允炆自己來拿主意。

但以雙喜的理解來看,皇帝未必見得會辦顧語。

“這個懷疑,朕很難相信。”

果不其然,當雙喜將西廠探查的線索匯報之後,正守在武英殿看西北地圖的朱允炆連多余的思考都沒有,就直接否決了。

“給文奎添堵,最大的獲利者就是文圻,所以所有人都會下意識的認定,此事是顧語做的,但辦差的那些人呢?抓不到啊,亦或者早就被滅口了,抓不出來人甚至只找到幾具面目全非的屍體,那就是死無對證。”

這種案件能破獲的概率太低了,換位來指揮,朱允炆要是顧語,這事辦完後,直接把人滅口,一把火燒成灰,天王老子也找不出端倪,這就成了無頭公案。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雙喜這句勸言還沒說完,就看到朱允炆笑著轉身,豎起一根手指。

“你就這話說對了,說到陰謀者的心坎裏去了,他一定也這麽想的,認為朕寧可錯殺一千,也不願意放過一個。

一旦朕這邊毫無線索頭緒,那麽作為最大嫌疑的顧語就跑不掉了,借朕的刀除掉顧語,砍掉將來文圻長大後的得力臂膀。”

後世有句話,叫做我套路了你的套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說說你還懷疑誰吧。”

朱允炆又側過身子繼續看地圖,看得全神貫注。

“五軍府和應天府。”

雙喜念叨出了兩個名字:“郭蘭、陳紹。”

兩人一個武定侯,一個是應天府尹。

這兩個人,又在這起事件中扮演什麽身份呢?

“懷疑的理由呢。”

“五軍府眼下,魏國公和曹國公都外出公幹,武定侯和其他幾位侯爺署理五軍府的差事,負責南京城的警衛戍備,有調動和指揮權,有實力做這件事。

而應天府尹陳紹的嫌疑,就在於其是應天府尹的身份,他將這事傳出去,將來再有誰家的孩子栽在應天府刑房手裏,那些孩子背後的家大人,不會把這份仇記到陳紹的腦袋上。

他們都會以為是陛下您暗中授意大皇子做的,而不像張東升案剛發的時候,張家上下都到處托關系找陳紹求情,陳紹不給辦,他們還心中忌恨,覺得是陳紹有心找他們的麻煩。

以西廠對陳紹情報的調查和分析來看,此人深諳明哲保身之道,大皇子在應天府任職,惹出來的事,得罪的人,他得替扛著,誰讓大皇子是應天府的刑房主簿呢。

等將來大皇子離任,這筆債可就記到了他腦袋上,會影響他將來的仕途升遷,所以奴婢覺得他是有嫌疑和做這件事動機的。”

雙喜的分析倒也乍看之下頗為合理。

提前把這事的個中原委散播出去,將來再有類似張東升的事件,那些權貴自然不會難為陳紹,都會下意識覺得,這事是朱文奎為了增添自己的名聲威望,而強行為之。

陳紹雖說是應天府尹,是頂赫的正三品大員,每個月大朝會都要參加的大人物,但在南京城權貴勛臣的眼裏,又算個屁啊。

誰家還沒有幾個闊親戚了?

玩死一個陳紹,可謂是綽綽有余。

搜集陳紹的黑材料,往都察院一交,保管陳紹要不了多久就人頭落地。

不過話又說回來,正如雙喜猜測的那般,陳紹是個什麽人?

膽小謹慎、趨炎附勢。

這種性格的人,有膽子參與到這麽一場大棋局之中嗎。

“先不說陳紹,跟朕說說,你怎麽會懷疑到郭蘭身上的。”

如果說懷疑陳紹的理由還勉強都掛上鉤,那懷疑郭蘭這麽一個純紈絝,是不是就太牽強了一些?

這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衙內嘛。

每天看球賽、逛窯子的時間都不夠,哪還有功夫來擺弄棋局,與天對弈。

咋的,他都想勝天半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