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對孩子的安排(第2/3頁)

元朝並不等同於蒙古帝國。

紐帶性高度類似於後世的蘇聯,即大陸化普遍帝國。

因為這種政治制度,加上忽必烈這位蒙古帝國大汗的獨特思維、開放的胸懷,使得蒙古帝國成為了一個橫跨整個歐亞大陸的超強大帝國,東亞的財富、大草原制霸無敵的武力、東歐中亞開放的商業模式等幾種要素都被糅合進這個蒙古帝國中。

蒙古帝國的強大得益這種政治體,衰敗的速度亦來自於這種政治體。

隨著東亞帝國即元帝國的財政崩潰,正統的蒙古帝國大汗世系被趕出中原回歸草原後,這個體系就宣布結束了,加之帖木兒汗國的崛起,又消滅掉了四大汗國中的兩個,這個普遍帝國倒塌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後世的蘇聯。

起碼後者絕大部分國力和軍事力量還有俄羅斯聯邦來繼承,前者連個繼承者都沒有,直接衍生和分裂出兩個弱小至極的遊牧族:

瓦剌和韃靼。

弱小!

比起大蒙古這個普遍帝國來說,瓦剌和韃靼就顯得極其弱小了,他們不僅鬥不過崛起的帖木兒,甚至連征服從通古斯南下逃出來的野人族群都做不到。

困在草原周期性的歷史難題中幾百年,最後成為女真族的附庸,即蒙八旗。

成吉思汗是否具有超越時代的政治眼光及智慧無從判定,但他締造出來的大蒙古體系,是十分貼合朱允炆眼下這個時代的,甚至是超過這個時代的,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是約翰牛日不落帝國體系的先導者。

為後來的日不落帝國的建立指明了一種方向,約翰牛是在這種政治思維下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唯一不同的,便是蒙古體系是一種如蘇聯般的大陸普遍帝國,而日不落是海洋普遍帝國。

大陸帝國的特點是追求絕對的控制力,而海洋帝國的特點則是看起來的合作共贏,實際上由被領導地區向中央本土地區輸送利益、財富的行為。

這種思維上的差異直接體現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的北京協定(辛醜條約)上。

在大陸帝國的思維模式中,以慈禧為首的滿清領導階級認為,首都被攻陷,帝國的部分疆土被以八國聯軍為首的西方諸國所實際統治後,就已經意味著亡國了,還用的著簽哪門子條約嗎?

直接就是皇帝退位,清朝亡國,然後讓這麽一群洋鬼子做中原這片土地的主人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一如十三世紀蒙古人進入中原、十七世紀滿清人進入中原。

但海洋帝國的思維模式根本不以滅亡一片土地上土著統治政體為目的,用武力來滅亡和完全性征服一片土地是最浪費國力以及利益最小化的方式,以約翰牛為首的海洋制度帝國主義等國,在利用武力壓服清朝後,即要求滿清政府接受並融入進約翰牛制定的世界規則體系中。

為此,這群西方人甚至幫助已經瀕臨崩潰的滿清政府維系住在中原的統治地位,包括並不限於打擊起義軍,派遣顧問幫助清政府完善洋務運動,增強清政府的軍事實力,用以鎮壓地方叛亂。

(這一點上可以參考李鴻章的多名外籍秘書,包括英法美三國都為大使館工作人員,兼任李鴻章的秘書,成為當時清政府與英法美三國的外交紐帶。)

而這種做法的目的,就在於西方為了最大程度的攫取中國的財富和利益,包括大量的原材料及人力(華奴輸送。),並且成為西方各國的傾銷地。

十八世紀之後,西方已經不再使用白銀貨幣結算,金本位制與聯合銀行開始成立,多余的白銀都傾銷到了清朝,而後又通過簽訂賠款條約的方式將這些白銀索取走,使得舊時中國完全成為了免費的‘供貨機器’或者更容易理解的韭菜地。

這個貨,包括了這片土地上的一切人和物。

眼下朱允炆為大明規劃的路線和改造的想法,便是成立一個以大明中央為核心的大陸普遍帝國,同時以經濟為控制手段之一海洋帝國做輔助,建立起一個理論意義上可以千秋萬世的大帝國聯邦體系。

在本土的體量上,大明遠超約翰牛,甚至在這個建文十年來看,大明比整個歐洲綁在一起還要龐大。

無論是財富亦或者人口。

這種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欠缺的就是一個合適的路線即政治制度了。

插上翅膀,就能飛起來吞人。

從洪武三十一年登基開始,朱允炆就開始構思這個宏偉的未來藍圖,這麽多年一直在完善,而他每一步的選擇都是在為了完善這個藍圖在做準備工作。

廢分封的目的就在於不希望前期有人置喙他的思路,搞地方與中央的陽奉陰違。

批孔和無限神化他的皇權,目的就是抓住所有的權力,無限制的貫徹獨裁統治,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除了他這個皇帝之外,每個人都只是藍圖中被支配安排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