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泉州(上)(第2/3頁)

開戶存一千萬?

朱允炆的臉色馬上燦爛起來。

有錢好啊,他朱允炆現在最喜歡的就是有錢的韭菜。

“這群玩意哪裏來的那麽多錢?”

“東瀛國內盛產金銀。”

接過朱允炆問題的是身旁的顧語。

“回陛下,臣當初在泉州做皇商分會會長的時候,也跟這群東瀛人打過交道,他們的國內地動頻繁,有大量的露天銀礦和金礦。

這群東瀛大名的手筆一向極大,當初東瀛人找過臣,希望從咱們大明的手裏購買福船,用以擴大海運所用。

當時這件事臣具悉奏本交過內閣批復,同意東瀛人以一艘三十萬兩的價格購進福船,這群東瀛人一口氣就買了整整二十艘。”

福州船廠下的福船,成本在四到五萬兩,賣三十萬,也算是夠狠了。

但朱允炆心裏還是一陣別扭,早知道這時候的日本那麽有錢,說什麽也得賣五十萬、八十萬啊。

“泉州的海商裏面,有東瀛人嗎?”

開心之余,朱允炆突然想到這麽一個嚴峻的問題。

“有啊。”

李清泉連想都沒想就回答道:“不僅泉州商會裏有東瀛人,包括泉州海商幾個大型的商號,都有東瀛人的股份。

這些東瀛人的手筆大方,動不動就是幾船幾船的銀子輸送,海運司的胥吏,光每次稱銀子的重量都要忙活好些天。”

朱允炆哪裏知道,在十五到十七世紀,整個世界的白銀三分之一以上都來自於日本。

張居正一條鞭法的順利推行,絕大部分依靠當時日本的白銀輸送,使得明末時期國家的現銀暴漲,同時也催生了資本萌芽。

後來日本政府在十七世紀初出台政策限制白銀對明流出,更是直接導致崇禎朝白銀流入銳減,國家出現嚴峻的通貨緊縮,使得本就已經不堪重負的明末王朝經濟體制崩潰。

而現銀的進口量不足,也使得銅錢匯率發生貶值,民間出現通貨膨脹。

緊縮和膨脹兩個完全矛盾的經濟點,竟然在崇禎朝同時發生,看似不可思議,但卻恰恰一起發生了。

這個問題,其實朱允炆眼下的大明本也會發生,只不過銀行的成立將這件事壓制住了,這一點上,格裏安奇在銀行建立之前曾向朱允炆做過解釋。

“大宗的貿易行為,商人都使用白銀貨幣,而在日常生活中,百姓用到的都是銅錢交易。

銅錢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貨幣體系,並不是單純的作為白銀的輔幣存在,如此一來,銅錢和白銀之間就存在一個匯兌的問題。

但這個匯兌的關系並不穩定,一旦現銀流入過量,對外的貿易順差無限擴大,那麽國內的銅錢就反而會增值,因為白銀不值錢了,再想以一兩現銀匯兌一千文銅錢,本身就不會被市場所接受。

民間的小額交易才是國家經濟體系的基礎,純粹使用高價值的白銀貨幣來結算是不方便且不合適的。

所以,想要穩定匯率,就必須要由國家出面監控。

貿易順差大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必須由國家出面進行貨幣調控,包括但不僅僅局限於大規模印發銅票,回購市面上的現銀,通過本身並不值錢但卻具有信用價值的銀行有價票券來替代大宗的白銀貨幣。

總而言之,就是國家要為民間常用的銅錢貨幣體系進行兜底,穩住銅錢跟白銀的匯兌不出現太大波動。”

這些涉及國家經濟體系的知識,朱允炆聽得雲裏霧裏,但他還是覺得格裏安奇似乎說的有道理,一副很厲害的樣子。

要不然,他怎麽能願意讓格裏安奇這麽一個洋鬼子擔任中央銀行的第一副行長。

建文朝有銀行,崇禎朝沒有啊。

所以當日本限制白銀出口之後,崇禎朝那早就不堪重負的糟糕國家經濟,直接炸了盤。

朱允炆突然發現,治理一個國家好像真不是他以為的那麽簡單,不單單是把國內內政搞好,國外的仗打好就成的。

他本來來到泉州的主要目的是清查皇商壟斷的事情,但泉州的資本好像已經高度的發達,這裏的經濟體系完善並且無數個個體在其中受益,關系更是盤根錯節。

如果他現在就直接搞一刀切,會不會重創掉這條經濟大腿?

就眼下的情況來看,大明經濟體系中,最亟待解決的不是皇商的壟斷問題,而是這麽一群已經將觸手伸進泉州的外國遊商。

能夠吸引到外資注入,本身就是資本興起的前兆。

“派人往南京,召格裏安奇來泉州。”

涉及經濟領域的事,朱允炆不懂,所以他要選擇用懂行的人。

不拘於國家和地域之分,能對大明有用的高精尖人才不用可惜了。

“現在泉州城裏,除了東瀛人摻了一股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國家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