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火繩槍(第2/3頁)

聽著郎官的介紹,朱允炆蹙起的眉頭便是越來越深。

這第一代火繩槍,優勢沒看出來多少,倒是毛病委實不少啊。

如果朱允炆熟知火繩槍的發展史,那他就不會這麽別扭了。

雖然在十六世紀,燧發槍就會問世,但是因為歐洲國度熱衷於重騎兵和全身甲騎兵的使用,火槍在歐洲戰場上的價值和存在感一直都不算高。

在著名的帕維亞會戰中,火槍手依靠塹壕的存在阻截騎兵的推進,這才形成大量的殺傷力,而一旦失去塹壕,火槍並不足以為一場戰爭提供多少拿得出手的靈活火力。

即使是在鴉片戰爭前期,廣州十三行中外混居之地,依靠傳統冷兵器和鳥銃為武器的清兵,仍然在面對高盧雞的小型戰爭中占據完全的優勢。

無論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都不是無敵的存在。其症結所在就是因為繁瑣耗時的裝填彈。

直到後裝槍的誕生,火槍才徹底成為主宰戰爭走向的無敵霸主,因為後裝槍最可怕的技術突破在於,它使得連發槍械問世,輕重機槍的誕生也使得騎兵退出歷史舞台,使得所有遊牧民族失去幾千年來來去如風的戰略優勢。

沒有誰能夠在金屬風暴中保存全屍。

“問題提出了不少,軍器局眼下有沒有改進的思路?”

朱允炆可不是來聽毛病的,他想聽的是軍器局有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思路和成績。

“降低口徑。”

郎官一開口就讓朱允炆愣神,這個回答是出乎他意料之內的。

在火器的研究上,不僅是他,包括所有的匠戶都潛意識中追求大口徑和大殺傷力,降低口徑的寬度,彈丸的使用也勢必會縮小,威力本就不夠,再降低下去,還能有什麽戰爭價值?

“降低口徑的好處在於減少潮濕對於火槍的影響。”

見朱允炆不解,郎官解釋道:“而且對於穩定彈道、提高命中率很有幫助,雖然犧牲了一部分的威力,不過卻可以進行更大程度的推廣使用,而且減少的槍管的口徑,也使得火槍的重量下降,使用鐵制鉗口,安裝上的刺刀也更加穩定。即使槍口受潮,近戰中的方便程度並不會遜色長矛太多。”

這一番話說的朱允炆眼亮不少,頻頻點頭。

對於大明眼下的火槍,朱允炆本就沒有寄予什麽太高的期許,更別說指望靠著火槍來主宰一場戰爭了,他對於火槍的重視,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與軍器局的工匠有著將其改良進步下去的鬥志。

宋朝時期就研究出了火門槍,但是因為威力太差,不被朝廷看重,朝廷不看重,工部有司自然懶得繼續改良下去,這就是思想上進入了死胡同。

在火槍發明的近四百年來,對於火槍的威力,統治階級都是看不上眼的,而隨著成吉思汗西征,火藥被帶往歐洲之後,被歐洲人看上了。

他們在從零開始的基礎上研制出第一款火槍,繼而短短的四百年內實現火繩槍、燧發槍、後裝槍、重機槍的瘋狂進化。

而眼下的大明,如果不是朱允炆這個穿越者,宋朝時誕生的火門槍同樣經過了將近四百年的發展,還原地踏步呢,還要等到葡萄牙人將火槍帶到日本,再由倭寇侵擾沿海,由戚繼光之手使得大明獲取火繩槍的技術,繼而由畢懋康研究出燧發槍。

一句“夷虜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可謂是讓當時的後金吃盡了苦頭,可惜崇禎年國家財政緊張,無力大力研發和改良革新燧發槍技術,寥寥幾百、幾千把燧發槍,也不存在挽狂瀾於既倒的能力。

畢懋康留下的軍器圖說被乾隆禁毀,燧發槍技術再次失傳,失去了進步的希望。

“走,帶朕去見識一下吧。”

光聽不過癮,朱允炆還是決定親眼見識一下這火繩槍的威力。

當然,試槍的工作是不能由朱允炆親手來操作的,火繩槍在點燃擊發的時候會綻放火光,而且火藥的質量也很差,合格率又無法做到百分百,萬一炸了槍膛,傷到了朱允炆可不行。

試槍是由一名匠戶親自來操作,靶子則選了一個十丈外的立靶,一個稻草人穿著一層薄甲。

填彈、關閉引藥鍋,點燃火繩。

但聽‘砰’的一聲,火門處綻放一層紅黑色的火苗,而後槍膛內迸發火光,槍口顫抖中上仰,就沒了然後。

再看十丈外的稻草人,毫發無損,除了腦袋冒著焦煙。

這一槍打高了。

區區十丈,都能脫靶,這科技水平也太差了。

不過從方才擊發那一瞬間的後坐力來分析,這火繩槍的動能是要比早前裝備進軍隊中的火門槍要強上不少。

“換槍。”

雖然第一次試驗就以失敗告終,但郎官並沒有太多失望的情緒,這種試驗的結果,他這段時間見識了太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