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教子(第2/4頁)

龍鳳元年,江南各省割據,已是從實質上脫離了元朝的統治,軍閥混戰,太祖異軍突起,東征西討克定南方,面北稱帝立國大明。洪武元年北伐,一年的光景便統一南北,廓清帝宇。

這才給了河北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

“這幾年朝廷一直施行赤字經濟,成效還是巨大的。”

朱允炆有心說給一旁老實坐著的朱文奎聽,主動講起了國事。

“國庫和朕的內帑,雖說這兩年一直入不敷出,寅吃卯糧,但國窮而民富,大量的財富自國庫轉移到百姓的手裏,使得普遍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大量貧農得以吃飽穿暖,刺激了生養。

加上商貿發達,此番漠庭又勘平,料想不要幾年的光景,北平這座軍事重鎮就會成為北方第一繁榮大城,畢竟他臨近平津,距離朝鮮近,加之南北這條京道和大運河。

山西各省的煤運都要走北平中轉,一旦北平繁華起來,商人趨之若鶩的同時也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河北就會漸漸變成一片熱土,吸引更多在南方只能混個溫飽的百姓、工匠北上。

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朱允炆又念叨了一大堆,主要還是為朱文奎分析內閣的政策,也不管小家夥能聽懂多少,總之是一股腦的填鴨式傳授。

“最近再看什麽書。”

講完了國策,朱允炆便岔開話題,問道朱文奎。

“回父皇,兒臣這段時間在看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

朱允炆錯了一下神,來了興致地問道:“怎得想起看史書了,史書可是乏味無趣的緊。”

朱文奎老實回答:“史書雖然乏味無趣,但有道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觀歷朝歷代之政,感悟頗多。”

“有出息。”

朱允炆只覺心懷大慰,伸出手揉了揉朱文奎的腦袋,表揚起來:“說的沒錯,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既然如此朕便考校你一番,若你將來做了皇帝,該如何施政啊。”

車廂內的氣氛陡然嚴肅起來,幾個媳婦都看向了朱文奎,同時還偷摸的瞄向朱允炆。

誰都沒有想到,年富力強的朱允炆竟然會毫不忌諱的考校兒子這種問題。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朱文奎謹慎對答,說著自己的想法:“兒臣觀歷代之政,漢承文景而強,唐承貞觀而盛,我大明想要國富民強,也當施寬仁之政。”

“嗯。”

朱允炆頷首,一步一步的引導道:“有道理,天下人誇朕的建文一朝遠邁漢唐,實則承洪武大世之余蔭罷了,非朕之功也。那朕再問你,可知緣何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就可以締造盛世呢?”

“因為輕徭薄賦之下,民力便可漸漸復興,百姓吃飽穿暖則子孫綿延,丁口多了墾的田也就自然多了,田多則糧稅多,長此以往,國富民強自然盛世不遠。”

朱允炆笑起來:“哈哈,可以可以。”

收住笑聲,不住點頭贊許,繼續問道:“那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之後的國策呢?”

朱文奎眨巴幾下眼睛,想了片刻輕輕搖頭:“兒臣愚鈍,不知矣。”

“你能看到這第一層的表象,朕已經很滿意了。”

一個七歲的孩子,能懂得修生養息的仁政可以增強國力,朱允炆對此已是非常滿意。

“你能通過觀史知曉仁政之重要已是殊為不易,接下來就需要放下史書,其他的朕來教你。”

朱文奎馬上恭敬跪下:“求父皇教誨。”

“你我父子,不用多禮。”

拉起文奎,朱允炆諄諄教誨起來:“所謂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條仁政,為何幾千年來的朝代都可以通過這辦法來增強國力?就是因為朝代的初期人少而地多。

國家的國力尚未達到飽和,所以需要大量的丁口百姓來充實疆域,開荒墾田,如果不降低賦稅和減少徭役,百姓就無力生養。

一旦百姓可以吃飽穿暖,丁口的繁衍速度自然會極大的提升,人多了,良田就多了,國力就昌盛了。國力越是昌盛,則民越富;民越富,口越多;口越多,則田越多,繼而國越強。這就是良性循環。

而一個朝代的國力達到巔峰的時候,恰恰是這個朝代開始走向滅亡的時候,盛世即末世。”

車廂內的媳婦孩子都疑惑起來,朱文奎當先問道:“既是盛世,怎麽又會是末世呢?”

“因為國內已經被充滿了。”

朱允炆向小家夥解釋道:“好比一個水缸,滿則必溢,若是滿了無處可溢,裏面的水越屯越多,這口水缸就會炸裂。

一個朝代因為施仁政而富強,人口快速繁衍,但是地的數量是有限的,沒了地,新生的百姓怎麽過活呢?

越來越多的百姓需要吃飯,沒飯吃,就會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