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編修《建文大典》(中)(第3/4頁)

朱允炆記著自己印象中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說他是垃圾堆裏撿到的,哪怕到了高中,那個九十年代,他朱允炆還是這麽認為!

為此他還問過他的老師和同學,老師難以啟齒,同學竟然還有跟他一樣,都來自垃圾堆。

垃圾堆還有生產孩子的功能了?

孩子不懂,父母不教,但……一發不可收拾了。

同樣的道理,在古代,造反是最大的忌諱,沒人敢說,更遑論收錄整理一本造反合集了。

但是你不提,老百姓就不懂了嗎?

他雖然不懂,但他知道活不下去要殺人,知道官倉裏面有糧食,知道打進官倉可以活下去。

老百姓造了反,就會死人,偷嘗禁果,不懂得保護就會懷孕。

千攔萬阻,最後還是釀成惡果。

“知道朕為什麽要讓他們都懂得什麽叫造反,又或者什麽叫革命嗎?”

朱允炆走下禦階,扶起四位閣臣,自己幹脆也就坐在了這四人之間,跟他們解釋起來。

“知道為什麽黃巾之亂、黃巢之亂,頃刻間便嘯聚幾十甚至上百萬百姓嗎?”

“民無活自當反。”

楊士奇回了一句,便看到朱允炆頷首。

“不錯,民無活自當反,所以才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句話,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老百姓不懂什麽叫造反,只有那麽寥寥幾個起事的人懂,所以他們利用口號、畫大餅的形式蠱惑了這群老百姓,讓老百姓們相信他們口中所謂‘均田地、免稅賦’這種廢話,甘心情願為了這些野心派沖鋒陷陣,舍生忘死。”

口號這種東西,具有蠱惑人心的力量。

什麽闖王來了不納糧,什麽太平天國的“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業者有其產。”老有所依、少有所養,這些說難聽點就是畫大餅。

“他們口口聲聲的都是為無產、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爭取權益,憑什麽老百姓灑了熱血、丟了生命為他們打下一大片江山之後,他們反而做起了皇帝呢?這個皇帝不應該所有老百姓一起當嗎?”

大殿之內,四人俱都笑了起來。

都當皇帝,那這皇帝領導統治誰?

話說到這裏,楊士奇四人便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為什麽要赤裸裸的將造反這種事流於文字,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更多的‘野心派’!

想造反,可以啊,朝廷教你。

這個造反啊需要蠱惑人心,需要鼓動沒有文化的老百姓,需要人手的幫助,需要口號。

學會了嗎?

那就去造反吧。

“以前是一個人挑旗造反,嘯聚數萬、數十萬人,以後是十萬人都想造反,誰來當這個老大?”

朱允炆笑了起來:“人心呐,都想做老大,都會喊口號,結果就是誰也不服誰,最後大家夥發現誰也不服誰,結果也就幹脆懶得造反了。”

懂造反的人越多,那這個反就造不起來了。

道理就是這麽簡單,你會喊口號,我也會喊口號,別跟我扯什麽狗屁崇高的理想,灌雞湯,我知道你的目的其實就是想當皇帝,就是單純為了追求權力而已。

你說你是為民請命,那我也說我是為民請命。

老百姓納悶了,都為我請命,那我聽誰的?

你們不是說為我請命嗎,為什麽操刀子砍人這種事讓我們這些老百姓上,你們這些口號家反而躲在後面?

當社會進步到這種形態的時候,一種迥別於造反的形式就會誕生:

集會遊行抗議!

自民國始,老百姓已經不信造反這一套了,因為老百姓懂得了造反的真諦,他們有訴求不再會輕易的被野心派蠱惑而選擇暴力解決問題,而是會選擇通過集會、遊行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希望政府可以改變政策,讓利與民。

後世一個但凡上過九年義務教育的都會簡單的懂得一些政治和歷史,也懂得什麽叫做革命,所以誰會因為別人喊兩句口號,就甘當馬前卒?

別鬧了,拿誰當傻小子呢。

後世國外最常見的便是罷工遊行,但即使同被資本盤剝,工人階級都很難團結一致的去對抗,往往很容易被利益所分化,這就是人性中的利己主義行為。

“一個造反者是條龍,一群造反者是群蟲。”

朱允炆這麽一說,這殿內四人便眼亮起來。

“朕將歷朝歷代的起義運動都收集起來,寫在書上告訴世人,將來朕還會普及教育於天下,讓老百姓也能讀書識字,也懂得造反的本質,那個時候天下就不會再有人造反了。”

“陛下說的極是。”

楊士奇嘖嘖稱奇,心悅誠服。

“自古造反者一呼百應,才能掀起如海浪摧堤之勢席卷天下,而要是連最底層的百姓都懂得了什麽叫做造反,那誰還會為了成全別人當皇帝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呢?對於人性的把握,陛下聖目如炬,臣驚為天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