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編修《建文大典》(上)(第2/2頁)

而除了文化以外,《永樂大典》在其他各個領域都有含括,所以一部《永樂典》,翰林院上千人修了整整幾十年,才將神州大地所有民族的文化典籍包括鄭和從海外帶回來的典籍整合起來。

大明有一個部門叫回回司天監,是綠教留下來的,一同留下的還有天方的歷法、數學、星相學、工程學(造船和航海指南)等一大堆,除了宗教思想這一塊被太祖皇帝一刀切之外,其他有利國家發展的都保留了下來。

而鄭和下西洋之後,又從阿拉伯包括東非帶回了那些國家的很多資料文獻,包括科學思想和西方藝術(雖然主要是尋一群歌舞戲子送給朱老四。)

而等到明中後期,地理、天文、工業科技的萌芽知識都陸續被抄錄增補進《永樂大典》之中,包括西方大航海之後來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帶來的文化。

而這些東西全部都被收錄進了《永樂大典》,這已經不單單是民族的瑰寶了,這是神州大地所有民族乃至這個世界的瑰寶。

而後祂就被滿清一把火燒掉了。

朱允炆沒打算修一部類似《永樂大典》之類的大百科全書,因為修出來又如何?

基層的百姓士子也看不到。

一本書幾億個字,上萬甚至數十萬冊,怎麽印發?

他這個皇帝傾盡幾年的國庫之力才能收錄印發一套,天底下還有第二個人來收錄第二套嗎?

與其都集中在國庫之內,還不如就幹脆別集中,讓民間自行流通吧。

等將來國家有錢了,慢慢的收集一些有用的,集中印發,連著普及基礎教育的時候,正好可以拿來做輔助教材。

朱允炆要修的是《建文題庫》。

一個集中起來專門面向天下士子,用來支持他們考官的知識題庫。

等在過幾年,國家有了錢,朱允炆就可以效法後世普及基礎教育,在各省府試開官辦學堂,搞義務或有償教育,這部題庫拆分開,就可以做教材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也是國家的根本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