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思想開明的朱允炆(下)(第2/3頁)

除了這份工作以外,君王也有自己的家庭,有後妃,有子女。他可以勤勉與國事,也可以荒淫與後宮,這都是他的自由。

等將來卸了任,追謚一個或明或昏的謚號罷了。

什麽是明君?什麽是昏君?這都只不過是外界的評議,你對朝臣寬容就是明君,對他們狠厲就是昏君。

而一個皇帝是不會在乎這些別人口中的稱呼的,所有的寬容狠厲要會自如切換,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念可以順利無阻的在這個國家施行,他不會在乎後世的評價,更不屑於為了一個名聲而孜孜追求。

朕要選的是皇帝不是君王,文奎當年信佛而不願意食葷腥,朕很生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如果他繼位,朕給他打牢了江山,以他的心性最不濟也能混個仁君、混個青史盛贊的名聲。

但是朕不能給他這個名聲,朕也不能讓這種在乎名聲的孩子來做儲君。”

寬容的時候,朱允炆可以唾面自幹,任由那些大臣逼著他做不想做的事情,還能笑呵呵的不以為意。

狠厲的時候,朱允炆殺方孝孺眼都不眨,幾百顆無辜的人頭說砍就砍,如果那個時候,朱允炆講狗屁文明玩換位思考,他能活活自責死。

但他不會,他已經不是歷史上南明追謚的惠宗讓皇帝了。

多麽恥辱不堪的謚號!

讓?

後人倒是給留了臉,用了一個讓字。

他那是讓嗎?他就是簡單的守不住,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廢物!

如果歷史上的朱允炆不是個廢物,慢說配得起皇帝二字,就哪怕只是一個如朱高熾、朱瞻基這樣的明君,再不濟如嘉靖、天啟這樣的‘昏君’,朱棣的能力就算翻上幾倍也不可能造反成功。

除非朱棣能三伏天讓黃河結冰,打仗的時候召喚隕石破軍。

沒有超自然的能力,朱允炆只需穩上兩三年,一道賜死的聖旨就可以要了朱棣的腦袋!

天胡開局都能輸,可見天家的子孫不見得就比平民百姓要強上多少,不能因為人家做了皇帝你就說他比天下九成的人要聰明厲害,這是自卑的唯身份論,不能因為朱允炆投胎投的好,你就說那些比他強的人的不忿嘲諷,是屬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

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而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麽太祖還要讓朱允炆當皇帝,以他老人家的眼光,看不出朱允炆到底有幾斤幾兩的本事嗎?

那是因為晚年的朱洪武更多的還是像一個老父親而不再像一個皇帝了。

殺伐一生的他感慨著自己的子孫不在榻前,他想著父慈子孝,臨死前享受一下人倫之樂,但是為了自己孫子的皇位穩固,又下詔不許重鎮藩王回京吊孝。

他希望的是子孫和睦而處,不希望看到同室操戈,骨肉相殘,一意孤行的定了朱允炆做這個皇帝,而不管後者到底配不配的上這萬裏江山,蒼生社稷。

冷酷了一生,偏偏在最後心軟了,做事做的不夠徹底。

致使靖難亂起,幾十萬建國初期最精銳的老兵因為內亂而埋骨沙場,河北、山東、南直隸打成了一鍋亂粥,山河傾覆,百姓倒懸。

他還不如直接把皇位傳給朱棣廢了朱允炆,又或者拿出盛年時的果斷,直接把朱棣、朱權這般手握重兵的藩王賜死。

他老了,心軟了,帝王也是人啊,是人都有人性,虎毒還不食子呢。

也因為他的網開一面,天下平白無故多死的亡魂,比他心狠手辣時死的要多十幾倍!

這就是連帶效應。

看似殘暴可能無形中的活命要比殺戮更多,看似心慈但無形中又害死了多少人?

而這些,都往往取決於皇帝的一念之間。甚至連皇帝自己都不可能看到當下一個不起眼的決定,十年、二十年之後會成為什麽樣的一副光景。

“文奎是長子,陪朕的時間自然也是最長的,他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這是他的弟弟文圻包括將來可能會有的弟弟所不具備的。”

朱允炆保證道:“朕會把朕的一切都教給他,朕不會防著他,更不怕他有一天翅膀硬了殺進奉天殿逼著老子退位,等他大了,我會讓他去軍隊,會讓他去內閣,所有的軍政大事我都讓他學,如果這樣還學不會,那他真的不配做這個皇帝了。”

在如今朱允炆的聲望基礎上,如果朱文奎還能帶著私軍殺進奉天殿話,那他朱允炆真的可以放心的把皇位讓出去。

培養出一個心性、能力、手段可以媲美李二和朱老四的後繼之君,這是一個父親一生最大的榮耀,也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幸運。

哪怕血染金殿、魂歸青天,朱允炆也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的職責盡到了,至於外人眼中看到的家破人亡,父子相殘的悲劇,倒是沒那麽讓他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