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兩件事(下)(第2/2頁)

看到自己打算做的事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朱允炆的心情還是很好的,他發現自從勞動閱兵之後,他現在真的是諸事順遂。

大明一些廣為人知的大的弊政都基本被革除掉,基本盤將來只會是欣欣向榮,剩下的路就都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小事,也就是社會的方方面面細節調控好就可以了。

大家夥這才從亂七八糟的想法中回過神,開始按部就班的將各自署衙上個月懸而未決的大事拿出來奏稟。

這裏面,真正棘手的便是新任吏部尚書朱高熾的一份奏本。

地方官吏的缺口過大。

先是吏治革新,致仕的紅線定下來之後裁汰了一兩成的官員胥吏,隨後又趕上波及大半個國家的士子運動,光死都死了大幾百號人,更別提因事受傷、辭官的人數,省府一級還好些,地方縣的管理完全是一片亂糟糟的光景,頗有當年空印案的幾分神韻。

“著翰林院盡快下派一批學子充各縣縣衙的缺。”

蹙眉想了想,朱允炆果斷下了令:“各省務必在今年中秋前將省考辦起來,擢選出第一批經省考選拔出來的胥吏,包括那些秀才、舉人啥的,告訴他們,朕把他們的免稅田給取消了,將來他們想要穩定的讀學,必須得自己想辦法,而這個省考就是朕給他們選出的一條明路。”

取消免稅田會不會導致寒門難出貴子?導致朝廷將來會成為那些世家、豪強後代的舞台。

畢竟潛心讀學問也是要花錢的。

太祖搞免稅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給那些一次考試不中的秀才舉人一個保障,讓他們可以安心的讀學而不用擔心餓死。

這一點被朱允炆改了條路。

潛心讀那些收錄的八股文和聖賢書有什麽意思,你有這功夫就先去當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餓死,想繼續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這麽做。

看不起胥吏(基層公務員)的身份,老想著一舉中進當縣令,那就餓著吧。

沒有了免稅田,自然也就不會再有掛靠田,你的鄰裏鄉親也就沒必要繼續種地養你。

要麽你自己種地養活自己,要麽就拋頭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掙錢。

都不願意,那就凍餓而亡吧。

好高騖遠的讀書人,要這種人有什麽意義?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務員出身,他只相信一點。

只有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上來,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國的幹部。

治國骨子裏就是治民。

“順便走求是報提前宣傳一下,明年癸未科開科,除了今年秋闈鄉試錄取的學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補招的胥吏,各省給三個名額,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動獲得癸未科科舉資格。”

在朱允炆的設想裏,將來每三年一次的大科舉將會改為一年一次。

什麽鄉試、府試的都會逐漸取消掉。

像現在禮部左侍郎黃觀這種洪武年的六首狀元就不會在出現了。

每年深秋時節,各省辦省考招錄基層公員,而省考的前十名將自動參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選拔出進入翰林,也就是所謂中央儲備幹部培訓梯隊之中。

舊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禮儀大防、四書五經、孝悌德行之類的空泛內容就沒有了意義,省考只會考地方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國考只會挑懂得全國一盤棋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級重視實政能力、國家層面重視眼界寬度。

朱允炆開口道。

“朝廷為天下選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萬世之基,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緊時間落實,各省會同南直隸的省考今年必須給朕辦起來,參考的歲數線定在十六至四十周歲區間,而明年的科舉,吏部也要抓緊時間選定考題。”

朱高熾微微躬身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