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皇帝的心是真黑啊(第2/3頁)

“古人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誠我不欺啊。”

朱允炆感慨著:“如果不是你此番下海,恐怕天下人還都以為這方天地之間,只有我大明一個國家和周邊那些蠻夷番邦呢。”

世界是個什麽樣子,朱允炆自然是知道的,但即使他知道他卻不會說。

他的身份是引導,而不是親自下場像個導遊那般,那樣實在是太跌份了。

這就好比朱允炆從來不會主動提出一些奇思妙想來讓底下的工匠來發明創造一般,他堂堂一個皇帝,哪裏有時間整天鉆著心思點科技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勵那些人開放思想,然後他提供財力的支持罷了。

朱允炆一直堅信,華夏民族是一個聰明、勤勞和具有創造力的民族,四大發明足以說明一切,而限制民族思想的儒家牢籠也已經被他逐漸摧毀破壞,完全可以說的上,他朱允炆已經為這方時空的大明百姓提供了最好的舞台,剩下的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鄭和附和著,他也確實是開了眼界。

“陛下,南下這些日子,氣候的變化算是奴婢感受最深的轉換,想當年奴婢還在北平跟著燕王戍邊時,三月可還是極冷的,但是此番南下,同樣是三月臣卻悶熱的幾欲焚身。”

“哦?”

朱允炆眉毛一跳:“你不說朕都沒有注意到,緣何北方比南方要涼呢?”

嘴上問著,心裏卻在期待著鄭和能夠發現地理學,但讓朱允炆有些失望,這個問題鄭和好像還沒有整明白。

就好像現在的天底下沒人會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球上面一般。

“氣候不同,生活習慣和飲食風俗都有不一樣的地方。”

從地理學的問題上跳過去,鄭和繼續訴說著他這一路上的見聞,卻讓朱允炆腦子裏陡然一道火花閃過。

“你去的這些地方,有地瓜和紅薯嗎?”

朱允炆依稀記得,似乎在明後期的時候,地瓜、紅薯等物就是自東南亞傳進的福建、廣東等沿海省份,隨後開始在全國逐步普及開來,但遺憾的就是還沒來得及大面積推廣種植,大明就亡了國。

再撐個幾年,大明說不準還能靠著這些高產作物續上不少年的命啊。

“地瓜?紅薯?”

鄭和聽得一頭霧水,朱允炆便給他介紹了這兩種作物的容貌特征,後者蹙著眉頭苦思了許久還是搖了搖頭。

“回陛下,沒有。”

沒有?

這一下倒是讓朱允炆愣住了,不可能啊。

他記得這些東西明明就是走東南亞傳進的大明,怎麽會沒有呢?

差點忘了,這兩個玩意的原產地是美洲。

朱允炆一拍額頭。

大航海時代還沒有開啟,哥倫布都還沒生出來,也沒有人提出日心說,而沒有日心說,哥倫布就不會為了證實地球是個球體而堅信自己可以通過西行抵達東方的日本和中國,就不會發現美洲新大陸,自然也就不可能把這兩樣東西帶出來。

哥白尼和哥倫布的這份功勞,朕可就要送給鄭和了。

把鄭和培養成一個天文學和地理學家,想想也是很帶感的有沒有?

“朕記得你上次說在清繳海盜的時候,碰到了一群靠著阿拉伯大食人來到咱們這的紅毛夷,下一次再出海的話,去一趟阿拉伯諸部吧。”

朱允炆打算調整一下鄭和的人生軌跡。

“這兩年閩浙水師一直在擴建,朕加你靖海都督銜,出海的船只、兵勇你可以自行選拔,一應船炮、兵甲所需,朕會給總參說一聲,全力供應支持。”

以宦官之身拜將,他鄭和也算是開了歷史的先河了。

這一下使得鄭和忙激動的匍匐謝恩。

打發了鄭和,朱允炆閉目養神了片刻,開口道:“召薛恪和朱孟炯入宮。”

永城侯薛恪、楚王兒子朱孟炯,這兩個收復台灣、琉球的正副將領接到傳召的時候都還愣了一下。

前者是水師的將領,皇帝召見他除了打仗不會有什麽別的事情。後者眼下只是這南京城裏的一個閑散宗親,召他做什麽?

“朕打算讓你倆帶著水師南下去一趟海外諸國。”

朱允炆的第一句話就讓兩人愣住了。

“此前鄭和南下群島給朕帶了一份海圖回來,朕已經命人去拓印,到時候你們拿一份帶在身上,按照這份海圖去挨個給朕拜訪一下。”

跟東南亞的貿易是一定要進行的,但是在進行之前,朱允炆覺得還是應該先秀一下肌肉。

不打服他們,這貿易的價格怎麽定?

薛恪對此倒是不甚操心,他不會想那麽多,他只知道皇帝讓打誰他就打誰。

做將軍的只考慮如何打勝仗,其他的事情不歸他管。

“你去了之後,不要一上來就打打殺殺,朕是要跟他們搞貿易,不是去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