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江山如畫(四)(第2/2頁)

“雙喜說的對,朕哪裏還能真的讓咱大明比武的元魁來做這種事,好了,洗衣服的事也不用你了。”

若說這天底下誰最了解朱允炆的心思,雙喜絕對是唯一一個。

輕飄飄一句打岔玩笑,便是淡化了耿瑄禦前失儀的責任,順帶著連洗衣服這件差事也替耿瑄接了過去。

主仆兩人一唱一和,倒也就把這事碼了過去,只聽得耿瑄感恩戴德,心頭一片火熱。

“四川這地界,人傑地靈啊。”

看著大案上幾碟瓜果,朱允炆由衷贊嘆一句:“天府之國,名不虛傳,倒是不缺吃的東西。”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雙喜挑了個芒果,細細剝弄起來,末了遞給朱允炆:“沿邊幾個府,有些不適合耕種的地方就種了果園,老百姓,總有個謀生的活計。”

朱允炆吃的開心,點頭表示認可,他這一個月看了四川的很多風土人情、官文奏本。四川這地界有田有山,有漢民有土民,民族雜居而處但也其樂和睦。

想要民族與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其實就是雙方可以互相融入對方的民俗文明之中,並且做到高度的接受度,自然隨著時間的衍變就成了一家人。

漢民族的同化力之所以高,就是因為這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川民土戶有以山中捕獵為生、或以山中采藥為生的,這些漢人也可以做得到。

耕地種糧,四川的布政使司也會給土民土地,讓他們在寒冬時節也不用擔心口糧為生,如此一來,自然是日常生活中彼此幫助,久而久之就親密了許多。

“貴州、兩廣那邊就是應該好好抄一下四川的功課。”

朱允炆砸吧砸吧嘴,沒有吃過癮,那邊雙喜已是又剝好了一個。

“別整天悶頭拉車,也向兄弟省份學習交流一下,你就說貴州的山戶,咱們的山地軍哪裏來的,不就是這麽招募來的嗎?多宣傳宣傳,守著那貧瘠的山田、靠著攀巖上樹的采藥,哪裏能養得活胃口,要多出來見見世面。

還有兩廣那邊臨海,既然人家不願意種田,就不要硬著頭皮逼人家嘛,捕魚哪點差了,起碼頓頓有肉吃,他們捕咱們的漢人也可以去捕,多通力合作,這隔閡不就慢慢消融了嗎?”

後世為什麽民族之間的差異只剩下風俗這些旁枝細節,不就是因為大家的生活習性、謀生方式大多都融聚在一起了嗎?

少民也要參加工作、上學、旅遊,跟漢民日夜相容,自然時間長了就看不出什麽不同來。

朱允炆是個很大度的人,只要是能夠接受漢文化的人,他都願意一視同仁,都是大明的子民,也永遠是大明的子民,大明會保護他們的安全,鬧了災朝廷一樣開官倉賑糧。

只要大方向上只要遵從朝廷的政策,細節上的習俗風土允許保留下來,朝廷也會去尊重。

對於遼東那地界,李芳遠犯下的累累罪行,朱允炆對此也很是心痛。

要讓那群朝鮮勞工好好的贖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