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建文新政(第2/3頁)

暴昭此前是刑部尚書,洪武朝的刑法最是了解,他一開口難免離不開這點。

朱允炆點點頭,“所謂亂世用重典,如今天下太平,民生漸復,確實應削減嚴法,之前朕裁汰教坊司便有此考量,一人犯罪而禍連滿門,如此有悖人倫道德,那便自今日起,謀逆大罪僅誅三族,其余罪行,絕不再加殺戮,包庇罪除外。至於民間百姓偶有風言行徑,發配邊疆便是,不可再連坐鄉裏。”

朱允炆倒是想免掉因言獲罪的刑法,但這是封建社會,皇家的威嚴是萬不能損傷的,民間妄議天家而不處罰,就會給君權抹黑。

即便如此,也另四人齊贊,“陛下仁德似海,臣等代天下謝隆恩浩蕩。”

“那這第一條就先定下來,回頭暴閣老著刑部附改大誥,朕這邊會同內閣加了印,便明發中樞十三省。”

朱允炆又把目光移向郁新,“郁閣老這邊呢。”

郁新沉吟了片刻,“陛下,臣主政戶部,深知鹽、糧、生鐵等物皆國之根基,不可輕觸。然自海運發達,沿海多有私賣鹽產者,糧食、生鐵跨省販賣更是如過江之鯽,既然如此,臣鬥膽進言,民商之事,當改堵為疏。

閔浙、山東、兩廣可設鹽市,由朝廷專營。與其年年朝廷采買供應全國,不如鼓勵各省自行來往采買,以每日銷量加征鹽市稅,如此一來,國家省下一筆運費,又多了一筆不菲的稅收。”

郁新的話讓幾個人都有些猶豫,朱允炆倒是眼前一亮,逐步放開民間通商管制,有利於資本的流通發展,後世強國之基不就是改革開放嗎,萬事搞大鍋飯,事實證明是國窮民敝。

方孝孺這個時候也吃飽了,反對的聲音喊得響亮,“郁閣老所言差矣,自古鹽政乃朝廷禁忌,鹽政交於民手,豈不聞商人以利趨,甘肅、關西之地缺鹽,商人自閔浙、兩廣購鹽,完全可以高價出售,屆時民怨沸騰,如此奈何?”

這時候大明不比後世,空運、鐵路四通八達,全國生活基礎物價所差無幾,此時的大明,自沿海產的鹽,想到關西七衛和甘肅,起碼要半個月,這裏面的物流運輸費用巨大。所以即使是朝廷官買,出售的時候也要比江南貴上兩倍,即使如此也有虧損。只不過虧損的部分是有政府買單罷了。交給民間,價格不知道還要翻上多少倍。

郁新倒也不慌,淡然一笑,“鼓勵民間通商,自然要支持商品價格依附市場規律,古之先民時期,沒有錢財,便以物易物,江南物饒豐富,西北也有特產,生鐵、煤石、北地的皮草,這都是江南所未有的,開放鹽政,自然也可以開放西北的鐵政。”

方孝孺仍然搖頭,“生鐵乃兵事所需,民間豈可私蓄,如有不臣者私蓄生鐵,煉鋼鑄器,頃刻間便可禍亂一方,西北煤石,雖可取暖,然乃有毒之物,取暖終究還是靠的木炭,至於北地皮草,便是江南富庶,又有多少人穿的起,貨物需求和價值不對等,如何做到南北平衡。”

治大國如烹小鮮,很多政令不可輕出的原因就在這裏,方孝孺雖然是傳統儒生,不鼓勵民商發展,也不僅僅只因重農輕商,南北物產不均,強行開禁,他怕引起民憤。

朱允炆對物理、化學方面的知識忘了八九分,對於煤的運用確實不甚了解,但也知道煤本身燃燒起來的時候會產生有毒氣體,在不通風的地方大量燃燒會使人窒息,但是只要做好通風,並沒有什麽危害。

可是聽方孝孺的意思,似乎這時候的大明,燒煤的危害似乎要比後世用的煤還要嚇人。

老百姓家裏是有窗戶的啊。

朱允炆卻忘了後世民用煤是經過工藝加工過之後的,清洗掉了許多雜質之後的煤,而此時的大明用的都是原煤,又不是水洗煤,一經燃燒,頃刻間黑煙密布,便是在如何通風也會在室內殘留許多,人吸入後,輕則染疾,重則亡命。

郁新瞥了方孝孺一眼,“西北民間疾苦,百姓也不是家家戶戶都燒得起木炭,而煤石卻是遍地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方閣老莫要小看民智,陛下,據臣所知,民間有人以加工木炭的方式加工煤石,通過錘打和幹餾使煤石的毒害減少了許多,使用的時候在輔以一種名為煙囪的工具,可以有效減少毒害。”

這算是最早的煤炭加工技術嗎?

朱允炆不太懂,但起碼知道民間已有合理用煤的先例,這還是很值得高興的,“這樣吧,郁閣老可以把那個可以使用煤石的農戶找來,讓他在工部做差,好好研究如何加工煤石。”

民間多人才,後世很多發明也是起源於生活中不經意的瞬間,牛頓不被砸一下也不會去想什麽叫萬有引力。

誒?西門慶當時被潘金蓮用木棍砸了一下之後,為什麽不想想這木棍為什麽掉地上而不是飛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