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人浮於事(第2/2頁)

說到這裏,他吞了口唾沫,這才繼續道:“那幾個貪官,人雖然押在咱們這裏,可抄檢的結果、以及具體罪狀,都察院那邊還沒有行文過來,因此……因此怕是不好定罪。”

“至於寧波府守備,按例這等貽誤戰機的罪名,兵部那邊兒先要徹查,然後再將結果報到咱們這兒。”

孫紹宗聽到這裏,終於停下筆,擡頭盯著楊志銘道:“如此說來,咱們堂堂大理寺,竟是只能等別人查清楚一切,再照本宣科的判罰嘍?”

被這鷹鷲也似的眸子牢牢盯住,楊志銘心下便有些打鼓,連吞了幾口唾沫,才又鼓起勇氣訕笑道:“這……這也是往年的成例,再說人犯畢竟是都察院拿下的,咱們也不好隨便插手。”

“成例?呵呵……”

孫紹宗嗤笑一聲,太上皇初登大寶時,曾任命名臣許秦為大理寺卿,那時候大理寺的名頭一度蓋過了刑部、都察院。

當時可沒聽說過,大理寺的成例是‘等、靠、要’三字。

當然,在孫紹宗看來,大理寺最大的頑疾,還不是這等官僚作風,而是本身的制度就極其不接地氣。

名義上,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歸屬於三法司管轄。

但大理寺既不似刑部那樣,掌握刑名官吏提舉、考察的權利,又不似都察院那樣,有稽查百僚的職司,更在各省駐有監察禦史。

再加上刑部、都察院都是正二品構架,偏大理寺最高只有三品,與各省按察使平級——這上下級便也不那麽牢靠了。

若是有個威望足夠的能臣坐鎮大理寺,主動邀攬各地的重大案件,或許還不顯什麽。

可一旦遇到魏益這種得過且過的,這大理寺就幾乎淪為了擺設。

想要扭轉這種局面,指望每一任大理寺卿都是能吏,是絕不靠譜的。

真正想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得從制度上著手,讓大理寺的觸角紮根於地方,而不是高高在上、八面威風、久坐不動、十分無用。

當然,這種改變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

好在孫紹宗剛來,還有的是時間與他們消磨——而後世法院體系的一些理念做法,也或許可以借鑒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