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最優秀的程序員(第2/3頁)

換句話說整個研發組大概只有王宇飛是不可替代的,當然對於這項事業來說,還是人員相對穩定比較好的。

要知道整個實驗室幾乎都是世界上最尖端的各種器材,其中甚至包括許多被列入在禁運列表中的高端儀器跟設備。暢享科技能夠順利的運到京城的實驗室裏,靠的是掌握了腦機芯片這項技術。

正如某位偉人在書中說的那樣,資本趨利,當能獲得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越線並不算什麽。更何況只是裝備一個實驗室,並不是大規模的運輸,無非是運輸時多轉幾圈,總能找到漏洞。

別說造出這些機器很難,光是正確的使用這些設備就是一項大工程。

一份操作指南就有數百頁,而且都是英文書寫的。這種專業性極強的書籍還根本沒法翻譯成漢語,就好像漢語的詩句翻譯成英文就少了那種感覺一樣,書裏很多專業性名詞翻譯成漢語就會顯得極不專業。

所以操作這些設備跟儀器同樣需要很高的科學素養,數控設備涉及到編程,還要對操作過程分外熟悉。

好在王宇飛找到的人都很靠譜,基本上能進實驗室的操作人員起碼也是副研究員的職稱,不但本科都是在華夏一流院校讀的,不少還曾是交換生,在歐美高校度過金,回國後又在華清攻讀碩士、博士,都是經驗豐富的研發人員,雖然量子力學並不是專業研究內容,但只是學習熟練操作這些儀器,按照詳細到令人發指的要求完成試驗進度問題並不大。

此時王宇飛正在主持的實驗就是將切割好的鉆石上刻上電路。

量子計算機雖然是個前沿科學,但實際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了,最早給出量子計算機構想的是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費曼。

那個時代電子計算機還在起步階段,這位科學家發現IBM的計算機模擬量子現象時,因為龐大的希爾伯特空間而使資料量也變得龐大。一個完好的模擬所需的運算時間則變得相當可觀,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天文數字。就想到可以利用量子系統來模擬量子現象。

在當時量子計算機只是一個概念,但到了九十年代,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彼得·秀爾證明了量子計算機能完成對數計算,且速度遠勝於經典電子計算機,直接挑戰所有密碼,量子計算機終於被更多的科學家跟企業重視。

包括當時的巨無霸企業IBM不但自己開始了量子計算機的研究,還跟許多當時名牌高校聯合進行研究。

再這之後,當互聯網愈加發達,科技新秀微軟、谷歌、英特爾也都加入了量子計算機的研發行列。

就這樣幾十年過去了,通用量子計算機依然還處於研究階段,谷歌之前發布會上信誓旦旦聲稱掌握的量子霸權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畢竟只能運行兩分多鐘的量子計算機,能指望它發揮多大作用?

而這次王宇飛的目標是直接制造出能夠持續運行的量子計算機。

用處非常多,比如模擬微觀的量子現象。

要知道即便是現在普通人都耳熟能詳的量子糾纏,實際上迄今為止,所有證實量子糾纏是物理現象的實驗是通過驗證貝爾不等式間接證實的,並不是直接觀察到的。

這就直接導致了現在所有對於量子糾纏的認識都有其局限性。

但如果量子智腦對微觀世界進行模擬,就能讓人們從某種意義上觀察到量子糾纏,對於微觀世界又能有新的認識。

當然除此之外,借助各種深度神經算法,量子智腦甚至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能電腦,或者說其思考認知方式最接近人類的智腦。

當然這些都是王宇飛通過計算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否真的如同他判斷那樣,還得等量子智腦制造成功。

……

試驗進行的非常順利。

已經經過無數次計算跟模擬之後,損耗了大概數百片薄如蟬翼的鉆石薄片,電路終於成功的雕刻在了一批鉆石片上,接下來就是將這些鐫刻了電路鉆石片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步驟,安裝在七個實驗室圍繞的中心部位——預先設計好的量子智腦基座上。

整個量子智腦的基座是由片狀透明金剛石構成,主要是基於金剛石本身的導熱性極強,下方已經按照設計好了各種電路,接下來就是將刻好的鉆石芯片,按照順序插入之前預留的插槽內,接下來就是安裝偏振器、各類濾波器、各種電阻器件、控制線、還需要測量輸入、測量輸出、高電子遷移放大器等等……

所有人都松了口氣,畢竟第一階段的目標算是順利完成。

當然,對於整個量子智腦工程而言,大半個月的努力大概也只完成了百分之十。接下來要對預先設計好的量子電路進行測試,然後修正電路設計,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