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卻說呂布捉了胡軫, 與皇甫嵩同來皇宮復命,正聽皇帝派遣,忽見尚書王允匆忙趕來。

王允顯然是剛得到消息,倉促前來, 注重禮儀如他, 此時卻衣冠不整, 可見急切。王允得到允許入殿後, 便請罪問安, 道:“聽聞宵小作亂,恐驚擾陛下, 臣擅自前來,見陛下無恙, 便放心了。”

當初刺殺董卓之後, 王允掌權,赦免了城中投降的胡軫、徐榮等人。彼時呂布曾力薦不能留下後患, 要求解決胡軫等人。甚至小皇帝也曾親自登門,陳說利害。然而王允當時借著除掉董卓的威勢,絲毫不把這些人看在眼裏, 又覺殺降不祥, 因此擱置不理,也沒有重點關注後續。因此這次胡軫與徐榮作亂,王允乃是最後得知消息的。

劉協並不打算再追究王允的過錯,只笑道:“朕安然無恙,子師(王允字)有這番心意, 叫朕感動。你還不知道吧,昨夜一場好戲,叫義真老將軍跟你說說。”

於是皇甫嵩便將昨夜領命而出,追擊西隴兵馬等事簡略一述。

王允聽了,先是訝然,繼而也覺松快,畢竟退了一處強敵,細思卻又深感失落與不安。昨夜長安城附近出了這樣的大事,他卻一覺睡到天明,直到城裏也亂起來了,才得到消息。再追憶不過兩三個月前,長安城朝廷中不管大小事務,豈有不經過他手而能施行的?王允暗自感嘆,可見“功成名就身退”,最難的還是“身退”這一節。

王允正心裏不是滋味,偏偏一旁還有個呂布是得理不讓人的,還要戳他傷疤。

王允瞧不起呂布,覺得他是劍客出身,當初拉攏呂布也不過是為了利用他刺殺董卓,沒想著長遠相處。

呂布對這點也看清楚了。他是個記仇的人。當初胡軫的“必斬一青綬”,呂布記得。王允後期不加掩飾的鄙夷,呂布也記得。此時呂布腳踩胡軫,自覺揚眉吐氣,對王允道:“大人從前不聽我勸告,竟然叫胡軫這等賊子活下來帶兵,今日若不是我,險些釀成大禍。若不是我早留意著這狗賊,及時趕到,在這狗賊沖入皇宮之前就捉住了他。當真給他沖進皇宮,劫掠了陛下,這責任當是誰的?這過錯誰擔得起?”

王允本就瞧不起呂布的劍客出身、粗魯言辭、小人逐利,又吃他這樣一頓搶白,又是惡心又是生氣,然而當著皇帝與朝臣,此事自己又當真理虧,只能捏著鼻子道:“是我對他們太過寬容了。”又道:“好在陛下洪福齊天。”還是只肯承認皇帝的福澤,不肯承認呂布的貢獻。

呂布學著王允從前的樣子,對王允露出個鄙夷的眼神來。

王允看得心裏一陣窩火。

呂布這番話,卻並不是專為惡心王允的,他是真的認為自己立下了擎天保駕的大功。若不是有他捉住了胡軫,那小皇帝就要糟糕了。呂布自覺今日立下的這番功勞,比從前設計刺殺董卓還要高、還要大。

所以呂布不獨面對王允之時底氣壯了,對上小皇帝,他也自覺勞苦功高,有了開口要封賞的資格。

呂布轉向上首的皇帝,道:“陛下,聽說義真老將軍俘獲了西隴兵馬無數。要知道西隴出好馬,臣軍中可是急缺兵馬。就說這次捉拿胡軫,若不是臣手下精兵有良馬,恐怕不能這樣及時追到,免了這場大禍。這次是臣早有留意,胡軫一動,臣便領兵追上去了。若是再有暗中行事之人,早發三五裏,臣若要率兵追趕,底下精兵非得人人都有好馬不可。還望陛下允許,臣往義真老將軍俘獲的西隴戰馬中挑選一番,給手下精兵配備上好馬。”

王允看不上他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模樣,嫌惡得別過臉去。

皇甫嵩只垂手而立,眼觀鼻,鼻觀心,好似老僧入定。

劉協微笑道:“奉先師父以為要多少匹馬夠用?”

呂布張口便道:“臣原是善於操練騎兵,若要臣說,那自然是麾下三萬兵卒,人人都配良馬。一番更替,總要萬匹好馬。”

萬匹良馬,哪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了。

劉協卻連眉毛都不曾動一下,只笑道:“你也聽義真老將軍講了,總共俘獲也不過三五千人,卻去哪裏給你尋萬匹好馬來?少不得,奉先師父委屈一二,略減減罷。”

呂布便道:“那臣跟著老將軍同去,清點戰馬,看有多少夠臣之用。”

劉協又笑道:“義真老將軍出戰一次,功勞苦勞都有,奉先師父不給他留些麽?”

皇甫嵩忙道:“全憑陛下分派,老臣只聽陛下安排。”

呂布卻瞧不上皇甫嵩謹小慎微的為臣之道,道:“若是陛下肯派臣去追擊西隴兵馬,斬獲必然不輸於老將軍。”言下之意,皇甫嵩這是俘獲少了。

劉協笑道:“你卻走不得。你走了,誰來捉胡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