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國產科幻新紀元(第2/3頁)

單日破五億!

在此之前,只有《捉妖記2》在春節档大年初一,拿過比這高的票房。

星期天,本身票房已經到了極限了之前首日也有六億的《復仇者聯盟4》那是一個系列積累的觀眾,再加上最後一部,還有動輒上百甚至上千的天價票。

票房稍稍下滑了兩千萬,第四天拿到了4.8億。

首周末四天,總票房17.8億。

一個足夠的嚇人的數字,即便《流浪地球》的制作成本也足足有五個億。

票房大爆,口碑也爆了,而且還是國產科幻,就意義上來說,絕對不比掀起影視行業愛國熱潮的《戰狼2》,以及振興國漫的《哪吒》。

各大黨媒、官媒,也不吝版面,瘋狂地報道者《流浪地球》。

不是網絡新聞,珍貴無比的紙質新聞版面,也給《流浪地球》留出了足夠的版面。

“《流浪地球》中體現的華國式親情觀念、英雄情懷、奉獻精神、故土情結和國際合作理念,電影不再是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類共同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樣的理念,是對好萊塢科幻電影敘事套路的突破,將華國獨特的思想和價值觀念融入對人類未來的暢想與探討,拓展了人類憧憬美好未來的視野。

——《人民日報》”

這個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官媒,從國產電影對幾乎被好萊塢代表了的科幻類型電影做出突破來分析電影本身。

確實,郭凡從籌備的時候,就準備做一部充滿華國特色的科幻片。從內核、劇情上,都是如此,連最表面的特效,也都是走蘇聯工業美學風格,而不是好萊塢美學。

“《流浪地球》劇情中的種種反套路設置,是對於末世危機面前人類命運共同體更為科學合理的設想,並做出了華國特色,山擋路了移走,海成災了填掉,天破了補起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

這些融於華國人血脈中與天地抗爭的豪情,與面對末世爭生機、尋希望的電影主題異常合拍,影片凸顯不懼犧牲的集體主義精神的飽和式救援。

首先在於它掐中了觀眾痛點,成為國產科幻電影攀登世界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滿足了國內觀眾對國產科幻大片多年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影片具有華國特色,是富有華國氣質的獨特創新。”

——《光明日報》

……把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些典故都拿出來了,也是很有特色、很官方的一篇文章。

反正官媒基本上都是從這些方面去評價電影的。

像電影頻道旗下的電影網,這種針對性的電影網站,就從國產科幻的發展歷史來談起。

“在小說《三體》中曾有過這樣一句話:在華國,任何超脫飛揚的思想都會砰然墜地的,現實的引力太沉重了,或因民國科技水平所限和戰亂動蕩,國人於電影中對外部宇宙的想象始終是欠缺的。

1963年由魔都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拍攝的31分鐘短片《小太陽》問世,電影以原子核爆為理論依據,制造人工太陽以改變全球冬冷夏暖的氣候狀況。

《小太陽》展現了華國電影人豐富且嚴謹的想象力,尤其對外太空場景的構建更在國產電影只能夠前所未見,不僅填補了國產科幻片近60年的真空,且以對真理和科學嚴謹的態度重新定義了華語科幻。

無奈因政治事件波及,關於科幻與電影的結合則在六七十年代偃旗息鼓、停滯不前……”

七十、八十、九十,一個個十年贅述過去。

“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國產商業大片’時代開啟後,‘科幻片’仿佛是一個電影創作者們諱莫如深的禁區,偶爾有人進入往往只會落得一個暴死的結局。

這一切,會在《流浪地球》之後改寫,它並不是一個功成名就的裏程碑,而是一聲高歌猛進的沖鋒號,這才是我眼中所謂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真正意義。

或許在諸多硬傷面前,《流暢地球》並無法稱得上一部頂級佳作,但《流浪地球》給國產電影歷程所樹立的標杆意義更大於電影本身,半個月之後另一部科幻大作《魔都堡壘》亦要正式上映,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國產科幻片的春天指日可待!”

……

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就不單單是一部電影了。

《流浪地球》受到的關注,不僅僅局限於電影行業,之前能有同樣待遇的商業大片,只有《戰狼2》、《我不是藥神》,還有回顧了過去幾個十年的《返老還童》。

不過,對電影行業來說,最大的影響還是這個票房和口碑。

儼然又是一部要沖擊五十億級別的電影了,這次和《哪吒》不一樣,這次只能羨慕嫉妒恨了。

《哪吒》之後,整個行業都行動起來,想要跟風賺一筆,半年來光電立項的動畫電影一部接一部,不管什麽貓啊狗的,都跑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