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愚蠢至極(第2/3頁)

“起來了。”

李謙有些無奈了。

“再趟會嘛。”

沒辦法,又在床上躺了十多分鐘,李謙才把她拉起來,一起去泡了個澡。

泡了個澡就舒服多了,神清氣爽地從衛生間出來。

做沙發上打開筆記本看了看新聞,《我不是藥神》首日6800的數據,也值得媒體大書特書,任何一家媒體都能看到報道票房的信息。

淩晨的時候李謙就已經知道了,42%的排片拿下6800萬票房,完全符合自己的預期。

之前《變形金剛3》靠著80%的排片拿下一個億的票房,除了場次之外,主要還是票價優勢。

畢竟是3D電影,京城有的電影院一張票都賣到一百了,哪怕2D普遍都賣了五十。

這片子肯定是不愁賣的,尤其是前幾天。

《我不是藥神》第一天的平均票價只有38快多點,差的有點多。

國內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制作賣的貴,而劇情片、喜劇片相對就是正常價格了。

國人總有一種意識,大片賣貴了理所當然,就應該去電影院看。

而那種沒有大場面的片子,哪怕再好,賣貴了就有很多人不願意了,他們會想,反正電影院和電腦上看效果也差不多。

不過這個票價也差不多了,等到下畫的時候,總的平均票價肯定就要跌倒35以內了。

正式上映一天就超過了七天點映的票房,看過電影的人多了,網上對於《我不是藥神》的討論、評價也越來越多了。

“很久沒有,這麽經典的國產電影了。”——人民日報這僅僅十四個字的評價已經足夠說明電影的優秀了。

“《我不是藥神》剪輯流暢,鏡頭語言幹脆富有幽默感,影片有笑有淚,還有思考,在生活小細節的層層推進下,李謙導演將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無甚波瀾的生活帶到了更為深遠的一步。”

“《我不是藥神》不僅是一部完成度極高少見的國產現實主義電影,同時也是一部用誠意來打破所謂制度壁壘並靠規矩的拍攝手法來贏得觀眾的作品!”——來自南方周末。

這家媒體李謙好像有印象,去年鬧了個大笑話,新年獻詞的頭版竟然寫了“2000年前大禹治水”,直接把人家大禹給穿越到漢朝去了。

封面眾志成城這個“城”字也寫成了誠意的“誠”,紙媒可是有校對的啊,以為寫網絡小說啊,到處都是錯別字。

不過這種低級失誤也是基操了,李謙記得有一部電視劇裏,背景是西漢,皇帝在考教皇子的學業,結果皇子當場背起了三字經。

還好只背了前幾句,要不然背到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這裏,屁股都要被皇帝老子打開花。

好歹是編劇,文化人啊,這都不知道。

看名字就是南方系的媒體,誇《我不是藥神》的同時,暗諷了光電一波,所謂制度壁壘,還有規矩的拍攝手法,不就是諷刺嘛。

雖然,這麽說好像也沒毛病。

不管哪家媒體,基本上通篇清一色的贊譽,李謙翻了又翻,鮮有批評電影的。

“只願世間無疾病,何愁架上藥染塵。”

嗯,這位觀眾還挺有文采的。

觀眾評價和影評人也是如出一轍,不過也慢慢地開始談到了電影的一些核心問題了。

“李謙用喜劇手法照亮的社會現實,《我不是藥神》在前半段以忍俊不禁的幽默引人入勝,後半段則張弛有度的在法律、利益、生命三者間構建起了一個催人淚目的內核,面對要價高昂的救命之藥,徐征所飾演的平民小販從逐利到救命的蛻變,形成了電影誘人共鳴,直擊心靈的力量。

那麽是誰造成了這樣的人間悲劇?是病魔,更是電影中一句令人不願相信卻又尤為赤裸的台詞,‘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藥能續命,可面對高達萬元的天價藥物,相信沒有多少普通人能承擔起如此高昂的治療費用,但在生命面前又有多少人甘於放棄求生的欲望?

所以才有了電影中的程勇,才有了《我不是藥神》這樣一部電影。我們不可能奢望每一個人都變成富翁,但國家對國民的健康卻應當盡到更多的責任,國家制度的優化完善才是打破利益與生命僵局的最終利器。

如何在保障現代醫學進步的同時,讓普通人同樣能享受現代醫學的成果,是一個在當下國內極難攻破的社會問題,但同樣也是為政者的社會使命,願有一天程勇這樣的‘藥神’不再需要出現,更願貧窮不再是生命的原罪。”

國家制度的優化完善,才是打破利益與生命僵局的最終利器,就是這麽個道理啊。

“希望國家看得見吧。”

李謙搖搖頭,關上了電腦。

“怎麽了,電影大賣了,還好端端地嘆什麽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