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喜劇效果拉滿(第2/3頁)

……

而另一個喜劇導演馬小剛,則依然是一臉不屑。

“他懂個屁的喜劇!”

自封喜劇大師的馬小剛,自以為除了周星池,在喜劇領域沒有人有資格跟自己比,而且侵淫喜劇多年,早就把這個類型吃的透透的了。

90%的題材都能加喜劇元素,但是個別題材,是萬萬加不了的。

要不然《集結號》、《唐汕大地震》,以及正在籌備的新片《1942》他怎麽不加,以他的水平,融入一些恰當的喜劇元素,手到擒來!

但是,這種電影,尤其是後兩部,就是要一步一步引導觀眾的情緒,直到最後爆發、流淚,這要是情緒醞釀到一半,突然來個搞笑的情節,那不是功虧一簣,破功了嘛!

葬禮上哀樂放到一半,來一首《好日子》?

醫藥行業,還是白血病這種癌症,注定是悲劇,總不能拍的把白血病人都救活了吧。

這麽沉重的題材,還加入喜劇元素,那不是老壽星上吊——找死嗎!

……

不管外界什麽消息,坐了幾個小時飛機的李謙,在新德裏當地時間淩晨1點45抵達。

睡了一覺之後,淩晨六點劇組就開工了。

外景地點就是新德裏一處普通的街道,這個外景並不需要什麽特別的。

國外拍攝,很多東西都是中影派人來協調的,場地、群演這些,印度當地的影視公司會協助拍攝。

讓文幕野帶著個翻譯和去和印方公司的人一起安排接下來的拍攝,徐征在化妝,李謙就和張忠華還有燈光老王,以及美術在商量接下來的這場戲。

其實也沒什麽好商量的,之前的十天裏,已經把整部電影扒了個徹徹底底,怎麽運鏡,哪些地方不用工具,必須用手提、肩抗。

這是現實主義題材必須要保留的典型現實主義造型手法,攝影機要緊跟人物,參與到演員表演中去。

用略微的晃動鏡頭強調不安感、代入感和真實感,把攝影機當作一個視角,去帶領觀眾的視線。

“老張,這裏還是和之前討論的一樣,雖然要略微展現一下印度的風土人情,不過依然要把人物和周遭環境切斷,景深要淺。”李謙對攝影指導張忠華道。

《藥神》裏有很麽中景甚至近景鏡頭,而且淺景深,目的就是把周遭環境給切斷了,更為突出人物。

景深太大環境就會實,背景信息就會多,會幹擾人物。

討論了一會,妝還要費點時間,大銀幕什麽都要求高。

李謙也把整條街道走了一遍,對於印度這個地方,他並不太了解,但是網上也有很多圖片和視頻,和自己想象中的一樣。

落後、貧窮。

而正是這個落後的地方,擁有著能拯救國內無數白血病人的特效藥。

半個小時之後,徐征也準備好了。

“征哥,那咱們就開始?”李謙問道。

“沒問題,我準備好了。”徐征回回道。

李謙點點頭,坐回路邊一家店鋪裏面,監視器就在這裏。

拿起對講機,對文幕野吩咐道,“開始吧。”

這次是用數字機拍攝,國內目前大力推廣數字銀幕,數字一幕不斷增加,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攝影機用來拍電影上大銀幕,已經沒有問題了。

哪怕膠片的畫面還是要強一點,但是膠片拷貝是會損耗的,隨著放映次數增加,損耗會越來越大。

《我不是藥神》李謙有信心能放映半個月,甚至二十多天依然爆火,用數字攝影界也沒有多大差別了。

數字機,也節省了時間,不用不斷地去調整走位,直接開著機子就行了。

各部門都準備就緒,執行導演文幕野也就在現場宣布電影正式開始。

“第16場,一鏡,一次!”

“開始!”

這場戲就是程勇下了飛機打車去工廠,途徑一條街道的戲份。

滿街都是人,出租車開的很慢,鏡頭也紀錄下了街道的全貌。

印度嘛,街頭的黑暗料理要拍點,人們的穿著打扮要拍點。

還有十幾個小孩追著車跑,甚至抓著車窗想要扒上來。

老傳統了,印度人火車都扒,小孩子扒出租車沒什麽奇怪的。

這些鏡頭都沒什麽,其實這條街都是真實的,演都不用演。

車內的徐征有些疲憊,略有些煩躁地不斷地揮手把扒著窗戶的小孩轟下去。

1點半下飛機,睡了四個小時就拍戲,徐征那種長途奔波的狀態簡直完美,電影裏程勇也是一下飛機就直奔工廠。

而且,表情中還帶有些嫌棄、鄙視。

來了印度,坐上了出租車,成了印度小孩追逐的對象。

在國內就是個歷程落魄小人物的他,開始鄙視這個國家了。

沒什麽難度,就是人多,而且數字攝影機能夠在監視器上更直觀地看到拍攝的內容,基本上不用拍完送去洗印,才能決定鏡頭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