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橫掃賀歲档!(第2/3頁)

小孩子的快樂,就是這麽簡單。

快一個小時過去,才戀戀不舍地放下手機,接著寫作業。

……

“爸爸媽媽再見。”

“路上慢點。”

第二天一大早,看著兒子興高采烈地背著個書包去上學,潘潘媽媽忍不住埋怨丈夫。

“我看你是魔怔了,看個電影還那麽多感慨,給他買手機。”

看個電影買部手機,那下次豈不是買電腦,她都不知道丈夫到底是不是工作忙的忙傻了。

“老婆你放心吧,咱們家兒子是個好孩子,一個手機而已,不會耽誤學習的。”

潘磊爸爸也知道老婆的疑慮,作為父母,對這個年紀的子女,最大的期待就是平平安安長大,有個好成績,考個好大學。

任何可能有影響的東西和事情,都堅決不讓碰。

但是看完《完美的世界》,裏面那個小男孩,要是沒有遇到男主角,一直處在一個壓抑的環境,長大後會變成什麽樣不知道,但是絕對不會成為家長期待的那樣。

況且,那個小男孩跟著一個罪犯,放飛自我的同時都沒有學壞,他又怎麽擔心自己家孩子用個手機就影響學習了呢。

“對咱們家潘潘有點信心,我還能教育不好自己的兒子嘛!”潘潘爸爸頗有信心地說著。

“真不知道那電影給你灌了什麽迷魂湯。”潘潘媽媽嘴裏嘀咕著,打算抽時間也去看看了,畢竟人民日報都登了,應該不會浪費錢又浪費時間。

……

人民日報社會版以《完美的世界》為主題,討論了當今青少年的教育,以及家庭、親子關系。

本來這種話題報紙經常有,但是以電影為主,還是一部商業電影,卻很罕見了。

一邊是全國發行量第二大的報紙,一邊是大賣電影,立馬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看人民日報,和看電影的觀眾,其實是相對錯開的。

根據統計,15-25歲的觀眾占比48%,這批人基本不看人民日報。

而人民日報最大的受眾,34%是25-30歲這群人,這批人占電影觀眾的15%。

人民日報30-45歲的讀者占了35%,基本上都有孩子,孩子在五六歲到十五六歲之間,這個年紀在電影觀眾裏只占16%。

每個家長都該去看一遍的電影,人民日報這個稿子,同樣也吸引了很多家長們的注意。

親子關系,生活中往往是被忽視的,家長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究竟是一種什麽關系。

《完美的世界》看完,有些深有感觸,有人不以為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也不是哪個家長都贊同電影裏的情節。

三天時間過去,不光是媒體和家長們,老師們、教育專家們也就完美的世界裏,男主角的教育方式,進行了爭辯。

觀點無非就是兩個,一個罵一個捧,兩種教育的對立。

……

已經南下去了寧杭的李謙,看著這麽多專家們討論一部電影裏的情節,也是無語了。

寧杭師範大學,也就是馬清揚的母校,原本的見面會,也變成了學生們的辯證會。

學師範的嘛,其中很多人未來可能都會成為老師,也就是教育工作者,自然對這個話題不陌生了。

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實早就說爛了。

“其實我一直認為,電影就是電影,從電影發明之初開始,就是作為一種娛樂工具,每個人可以從不同的電影中理解不同的思想,但是不能把自己理解到的,就認為是正確的,然而加以宣傳,當成真理。

一千個人心中可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看到的不一定是別人看到的,因為電影從來都有一個固定的視角,你看到的只是事情的這一面而已。

其實我這部電影並沒有講什麽教育方面的話題,最多就是類似父子的親情,我想不管什麽教育方式,父親的陪伴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電影中武磊這個角色,他是被固定了特定形象的,是一個個例。

比如三個孩子都討厭學習,第一個是因為天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第二個是對這項學習不感興趣,第三個是比較慢熱才讓他看起來不喜歡學習,又該如何針對性地教育呢。

調皮的、內心敏感的、膽小自卑的、自尊心強的、臉皮厚的,不同性格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

“再這麽下去,就成教育磚家了。”

一番自己說完都記不太清的話結束之後,趕去下一場的路上,李謙都有些暈了。

這些萬金油的話乍一看挺有道理,但是說了跟沒說一樣,類似的講話,李謙早就學會了,張口就來巴拉巴拉一大堆。

青少年教育這種事,可不能亂說,又不是專業人士,說些沒營養的話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