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誰能分飾兩角(第2/3頁)

於是解決了兩個小失誤的人類,繼續喚醒下一個克隆人7號,讓克隆人繼續工作。

這種特別喪氣、恐怖的結局,就像是拿錘子在觀眾心口重重地敲下去。

倒是可以讓這部電影在專業人士中的口碑更好,但是能賣票房就有鬼了。

一邊寫著劇本,2月底李謙也出席了齊玉昆的《大白鯊:復仇》的發布會,畢竟也掛了個監制的名頭。

作為現象級網大《大白鯊》的續集,而且這還是李謙之前的作品,發布會的陣勢可是比《生死頻率》當初發布會的陣勢大多了。

不過,今天發布會的主角不是齊玉昆這個導演,而是李謙自己。

記者們主要的問題還是為什麽李謙不自己導演,以及他的新電影。

新電影現在沒必要透露出去,李謙也是一問三不知。

沒過幾天,《127小時》也開機了,不過這部電影就低調多了,李謙也沒有出席。

離上映還早,現在宣傳太浪費了。

接連兩部電影開機,普通人不知道情況,不過圈內人可是一清二楚。

對於李謙給自己兩個助手投資電影,反應不一。

有人覺得浪費了《大白鯊》這個續集的名氣,就這麽交給一個新人,太冒險了。

至於《127小時候》,更別說了,《大白鯊:復仇》好歹有第一部打底,成本又不高,怎麽都不會虧本。

《127小時》可不是續集,就算是小成本電影,外加上剛剛大火的鄧朝,虧應該是不會虧的,但是就這麽幾百萬丟給一個執行和一個副導演,也讓圈內人嗤之以鼻,把導演當做兒戲了。

……

不過李謙聽不到業內對他的議論,除了抽空出席《大白鯊:復仇》的發布會之外,也就沒有出去了。

3月12,花了20天的時間,李謙就完成了《月球》的劇本。

整體基本沒有什麽變化,保留了原版的核心元素。

貫穿全片的孤獨,前面三分之二的單方面的愛情、親情,以及後面三分之二兩個同病相憐的克隆人相互幫助、理解,在這個離地球幾十萬公裏的月球上互相扶持、互相成全,舍棄自己的性命。

當然,還有那個機器人,也是貫穿全片的一個角色,他有和人一樣的感情,可以通過簡單的表情如笑臉、皺眉等表達自己的情緒。

作為被人類編好程序的機器人,這一切壓都無能為力,只能無奈地隱瞞真相。

而最後,機器人提醒克隆人自己已經記錄下他們的舉動,如果人類查看會很危險,於是他提出將自己格式化並關機,之後自動重啟。

機器人、克隆人都能做到自我犧牲,也算是一個反諷,嘲諷那些人類,為電影增加了一些高大上的意義。

機器人過年的時候已經找了呂恩泰配音,說話沒有感情,但是要能聽出感情的機器人的配音,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機器人本身是沒有情緒的,而且也沒有一張人類的臉,能夠通過面部表情,得知他說話時的情緒。

這個聲音,不能是冷冰冰的,要帶有些磁性、渾厚的聲音,這種聲音哪怕說的時候不帶感情,但是聽著就有一種暖心的感覺。

而呂恩泰在牛津進修過莎翁的戲劇,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類似詩化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倒不是說要用莎士比亞戲劇的台詞方式來配這個機器人,那肯定不行,只不過那種風格的語言,特有的抒情性,對配音有些幫助。

要讓說出來沒有感情的台詞,觀眾從中去感受到一個機器人內心情感的變化。

而作為科幻電影的另一方面,特效永遠是繞不過去的。

原版的特效並不麻煩,不知道是缺錢還是為什麽,那特效幾乎跟沒有都差不多,都是些簡單的模型。

畢竟是科幻片,要有科幻感、科技感,要讓觀眾立即就代入到背景中。

而且並沒有特別復雜的特效,就算做好一點,花費也不會太大。

那,最重要的就是演員。

一人分飾兩角,而且多數時間兩個克隆人還要同框,出現在一個鏡頭裏,其中還有不少兩個人都是正面的鏡頭。

兩個克隆人,雖然都植入了同一個人的記憶,但確實性格、脾氣完全不一樣的人。

而且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個已經大限將至,一個才剛剛被激活。

演員是大難題,李謙一時間也沒有合適的人選,只能試鏡了。

不過不用那麽著急,這部電影場景非常少,一個月出頭拍完應該問題不大,特效主要是做些模型,以及後期的渲染。

而且,還得找一個執行導演,沒個助手可不好搞。

李謙就讓光羨幫自己發了個招募執行導演的告示,找個合適的助手。

緊接著,李謙就飛往瓊島,去看看《大白鯊:復仇》劇組的拍攝情況,貌似並不是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