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一手遮天(第3/4頁)

李珣意味深長道:“人言可畏,當初既然立了牌坊,明面上怎麽都得去守那貞節的。”

老陳不再說話。

回去後李珣好好地休息了兩天,這下是真正的高枕無憂了。

日子又恢復到往日的平靜,不管他的地位多穩固,仍舊像老幹部一樣兩點一線,雷都打不動。

不驕不躁,四平八穩。

待到中秋時,江都那邊傳來消息,燕王余孽盡數斬殺。

朝廷派了新的官吏下去治理。

李珣真正的做到了一手遮天,皇帝成為了徹頭徹尾的傀儡。

而郭太後自那天晚上被薛義的頭顱嚇暈後,從此一病不起,沒隔多久也抑郁而終。

皇帝更落寞了。

整個宮裏就只有他孤零零一人,他愈發覺得這深宮是一頭吃人的怪獸。

深秋時滿園枯黃,宮裏頭的秋是蕭瑟寂寥的,晉王府的秋同樣如此。

好在是有林秋曼增添了幾分趣味,秋冬適合進補,吃熱騰騰的鍋子是最適宜不過的了。

李珣近來不沾葷腥,皆吃素食。

二人仿佛又回到了朱家院那段時光。

林秋曼說她昨兒又接了一樁休妻案,李珣認真傾聽,時不時點評兩句。

往日他會問她什麽時候進府,現在一概不提,目前二人的相處是非常融洽的,她自在,他也不折騰。

一個不說娶,一個不說嫁,就這麽細水流長。

遺憾的是,這份細水流長並未持續多久就被打破了,因為隔壁大周使臣來討要進貢,今年他們還沒送過去。

說起這份進貢,陳國人無不咬牙切齒。

那是一場恥辱。

在武帝繼位之初,大陳內憂外患,內部黨同伐異,外部北獠人年年進犯,大周虎視眈眈。

最糟糕的時候北獠瘋狂侵吞大陳領土,奪取大陳三十二座城池,直到一道天險曲河僥幸阻止了北獠進犯。

華陽也是在那個時候被送去和親穩固雙方關系的。

一去便是十五年。

當時有大周在旁牽制,北獠不敢再深入大陳腹地,雙方便這麽僵持下來。

後來武帝清除異己,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大陳便在艱難中重新屹立起來。

遺憾的是他未能親自去接女兒回家,便過早崩逝。

接華陽回家與圖大周,是他未完的遺願。

所幸在他的勤勉下,後代們不負眾望,終與北獠血戰,將整個異族斬盡殺絕,徹底免除後患。

接華陽回京時李珣剛好十八歲。

當時害怕大周趁火打劫,大陳迫不得已與大周簽訂進貢協議,穩固雙方關系,整整二十年。

以那時的眼光來看,用二十年的債務來換取三十二座城池是值得的。

那一仗打得異常艱難,北獠人出了名的兇悍,如狼似虎,李珣差點沒能從死人堆裏爬出來。

這也是大周隔岸觀火的原因,他們寧願跟陳國人正面剛,也不願跟北獠人交手,因為太兇悍。

血戰後,大陳年年上供。

錦緞,馬匹,珠寶與美人把大周滋養得膘肥體壯。

今年陳國人怠慢了債主,大周派使臣來討債了。

若是按照往年,大陳必定得乖乖送上貢品,可是今年李珣卻不想幹了。

燕王已除,國中已無人能阻止他為所欲為。

宋致遠心事重重,端起茶碗道:“聽說大周使臣不日便進京了。”

李珣“唔”了一聲。

宋致遠試探問:“五郎是怎麽想的?”

李珣淡淡道:“我能怎麽想,問問姜閣老他們那幫人吧。”

第二天休沐,晉王黨羽全都聚集到一塊兒,有英國公,姜閣老,戶部王尚書,兵部,軍器監,平陽侯等,共計十六人。

其中英國公和姜閣老這些人全都是當初跟著武帝一路幹下來的老油條,他們能跟李珣廝混到一起,皆是因為他的抱負跟武帝是重合的,圖大周。

圖大周。

也是這幫老人的心願。

李珣坐在榻上,手持赤紅念珠,緩緩說道:“明日大周使臣便入京來討債了,王尚書,你可替他們準備好了?”

王尚書不痛快道:“國庫銀子倒是滿的,就是白使給他們不舒服。”

李珣抿嘴笑,“反正都給習慣了。”

英國公不高興道:“依我看,給什麽銀子,直接幹-他娘的!”

眾人紛紛笑了起來,姜閣老道:“殿下是怎麽想的?”

李珣抱手道:“我就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英國公:“這一仗遲早都要打,我年紀大了打不動,二郎和三郎年輕,能替我去。”

平陽侯道:“戰場上刀劍無眼,裴公你舍得?”

英國公:“怎麽舍不得,我們裴家的功名皆是從戰場上得來的,世襲就只有一個,想要前程,就得靠自個兒去掙。”

人們七嘴八舌議論一番,就打和不打分析了一遍。

李珣也不表達看法,就任由他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