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早在二十年前,冷鎮還只是一個總人口不到三萬的偏遠小鎮。因為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曾連續多年被國家列入“特級貧困鎮”。當地的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一群老人婦兒在家靠領政府救濟過活,是這一片出了名的荒蕪之地。

情況在21世紀初意外得到了好轉。冷鎮隸屬的寒城被選為新一批全國重點開發城市之後,得到了財政撥款以及政策扶持,短短幾年內GDP增長迅速,從一個三線城市一躍成為準一線城市。大量的外資企業在本地駐紮開廠,外來務工人員隨之蜂擁而至,原本城市面積並不充裕的寒城瞬間就飽和了。馬路從兩車道變成四車道,再變成了八車道;幾十層樓高的寫字樓拔地而起;高档的住宅小區建了一批又一批;街心公園、商業綜合體、飛碟式的體育場館、一環又一環的高架立交……這些像地鼠一樣不斷冒出來的建築物讓市民們感到既驕傲又畏懼,在贊嘆城市規劃建造者偉大的同時,也感慨自己站立在這片神奇大地上是多麽渺小和脆弱。

隨之而來的是爆炸。交通爆炸、噪音爆炸、住宅空間爆炸、社會資源爆炸,這一切歸根結底,是人口爆炸。當你每天要花很長時間說服自己,才能鼓起勇氣出門去辦一件事情時,完全可以想象這種爆炸的生活有多麽讓人絕望。城市的管理者自然也是煩不勝煩。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去限制人口,例如提高落戶門檻、增加就業難度、清理社會閑散人員、制定頒布各種政令來針對外地人,但統統沒用。人口的增加就像寒城的房價,越限制越節節高攀。

這時,一些嗅覺敏感的房地產開發商看中了離寒城三十公裏、位於正東位置的冷鎮。此地氣候惡劣,土地貧瘠,但不代表它不適合蓋房子。恰恰因為其土地無用,因而價格低廉,購買成本極低,很多房地產開發商基本上用白菜價就拿下了一大片的荒地。推土機一推,圍墻一立,售樓處一搭建,一個個還沒影兒的樓盤就開賣了。

T小區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時至今日,華鏡還依稀記得當年那名帶著東北口音的女銷售所承諾的未來:全國最大型的居民社區,小區內就有幼兒園、遊泳池和健身會所,小區門口就有公交車站,商業、安保、物業全是頂級配套,按照她的原話:“用最低的價格,買最好的人生享受。”

當時很多從市裏坐通勤車趕過來看房的購房者,在這一通毫無根據卻相當美好的藍圖描繪下,毫不猶豫地交了錢,簽了約,成了有房一族。華鏡和曉楠夫婦便是當年那群盲目的購房者中間的一對。一開始,大家對這裏還滿懷憧憬,畢竟對於漂泊在外的人來說,終於有了一個可以期待的家。大家相信這裏遲早會像寒城一樣發展起來,成為一個安居樂業的地方。然而十幾年過去了,這裏不僅沒有成為當年銷售口中所描繪的樂土,反而變得混亂不堪——環境臟亂、安保虛設、人員復雜、犯罪叢生。

現在來看,絕大多數人(包括華鏡)也並沒有對銷售員的瞎忽悠感到太過憤慨。這是生意。不能因為自己買了個次貨,卻怪商家廣告打得太好。事實上,當初選擇在這裏買房,很多人都和華鏡夫婦一樣,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他們只是普通的打工者,沒有太多積蓄,在這裏買房是唯一的選擇,否則就滾回老家了。他們的不滿並不是針對開發商,也不是針對房子,更不是針對充滿不平等的社會,而是針對自己。他們恨自己為什麽沒有富裕的父輩,恨自己為什麽不能再努力一點,通過發財或者晉升離開這裏,改變現狀。

因此,T小區的居民大多數都不在冷鎮工作。一方面,本地工作機會少之又少,僅有的幾個企業半死不活,自身難保,有的老板幹脆關掉廠子,投身到炒房大軍中,反而賺得盆滿缽滿。現在這裏最多的企業是房地產開發商。如果你坐著通勤車從寒城方向進入冷鎮,街道兩旁一家接一家的售樓中心以及不斷上前推銷的銷售員會讓你深感絕望。

另一方面,大家還是想努把力,看看能不能發生點什麽。很多住在這裏的人都有一種過客感,只是把此地當作人生中的一個途經站。不安定、沒有歸屬感、隨時準備離開的狀態使得人們焦慮不安,這種焦慮伴隨了他們整整十年。

發生在小區裏的大新聞,並不是誰死了——小區裏哪怕發生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也會很快被忘卻。在他們看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死,而是活在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生不如死。沒有什麽比某個鄰居搬離小區,在寒城市裏買了房子更能刺激大家的了。一個人離開了,他們看到的不是美好願望的實現,而是自我希望的破滅。他(她)走了,去了更好的世界,而自己依然在這裏煎熬著,簡直太痛苦了——以上便是T小區居民的真實心理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