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鬼(第3/4頁)

郎情妾意,書生待至夜深,貴婦與書生同床共枕。

再後來,書生醒來,這時天還沒亮,借著外面的月光,他看到自己所躺的地方是座石窟,在他旁邊是一具女屍,其身腫脹,仿佛泡在水裏。慘白的月光下,她有著怎樣的面容?書生體如篩糠,一路攀緣,才從石窟下來。天亮時到達香山寺,書生向寺中僧人求水喝,對僧人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僧人們均是半信半疑,有好心者將書生送回家。但幾天後,書生無故身亡。

大唐幽暗,鬼來鬼往。

太原人王方平,以孝著稱,其父病危,他侍奉床前,一個多月沒睡個踏實覺。此日實在疲倦,就坐在父親床邊睡著了,忽夢二鬼。

鬼一:“可入其父腹中,奪其性命。”

鬼二:“如何進?

鬼一:“待他喂其父粥時,我們隨粥而入。”

鬼二:“妙哉。”

王方平從夢中驚醒。聰明的他,對盛粥的碗做了手腳:將碗穿了一個洞,用手指堵著,將粥倒入後,又把一個小瓶子放在手指下。在給父親喂粥時,悄悄將手指移去,於是粥流入瓶中,隨後迅速把瓶子蓋上,投入鍋中,以猛火將水反復煮沸,而後打開瓶子,見滿瓶是肉。

太原王方平,性至孝。其父有疾危篤,方平侍奉藥餌,不解帶者逾月。其後侍疾疲極,偶於父床邊坐睡,夢二鬼相語,欲入其父腹中。一鬼曰:“若何為入?”一鬼曰:“待食漿水粥,可隨粥而入。”既約,方平驚覺,作穿碗,以指承之,置小瓶於其下,候父啜,乃去承指,粥入瓶中,以物蓋上,於釜中煮之百沸而視,乃滿瓶是肉。父因疾愈,議者以為純孝所致也。(《廣異記》)

鬼肉是什麽味道?王方平開瓶後可曾聞到肉香或是惡臭?這些我們都無法知道。

這個故事出自中唐戴孚的《廣異記》。戴孚是安徽亳州人,生活在唐代宗時代,曾任校書郎,官至饒州錄事參軍。該筆記由著名詩人顧況作序,內容涉獵很廣,被大型類書《太平廣記》摘錄甚多,從數量的角度看僅次於《酉陽雜俎》。

在這個故事中,假如王方平膽子再大些,倒可以把難得一見的煮熟的鬼肉吃掉。只是不知道,吃完後,身體會發生什麽變化。

同在太原,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發生,但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沒那麽幸運了。當時,宰相裴度的部將趙某得了熱病。一日黃昏,其子在室中為父親煮藥。床榻上的趙某忽見一黃衣人穿門而來,側身於藥鼎邊,取出一囊,往藥鼎裏傾倒白色藥屑,隨後悄然而去。

其子似乎沒發現。趙某深感恐懼,將此事告訴孩子,叫他把煮的藥倒掉,再煮新的。新藥煮了沒多長時間,趙某見黃衣人又進來了,再次將白色藥屑倒在鼎裏。趙某叫其子再次把藥倒掉重煮,如此反復多次。第二天,孩子繼續為父親煮藥,其間趙某睡著了。其子將趙某喚醒,此時他似乎忘了昨日的鬼影,不曾查看,便將湯藥一飲而盡。沒過幾天,趙某就毒發身亡了。在這個故事中,鬼得逞了。

上面講述的是鬼加害於人的故事,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則有一起反例。當時,有官員李重,平生好酒,因事被免職,退居河東蒲州(靈異事件頻發之地)。

李重每每自飲,漸漸地,便是小病不斷,終有一日,他病倒了,且病入膏肓。這天傍晚,他感覺自己要不行了,就叫仆人把庭院大門關上。李重是想把死亡氣息關在這暮色濃重的院子裏嗎?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到來。

突然,庭院中有聲響,李重越窗而視,見一人身著紅衣,出現在院子裏,來人正是他的朋友侍禦史、河西令蔡行己。蔡身後跟著一人,著白衣,令人害怕的是,那人的白衣是一層一層的,如白幡。李重愕然,但因老友蔡行己在前,所以還是在床上掙紮著喊道:“有請蔡侍禦!”

蔡行己與白衣人已進來了,前者拱手道:“李大人。”

李重叫人為其設座,但異象馬上就出現了:“蔡行己”頃刻間身體暴長,手腳及嘴鼻也隨著身體而長。在室內昏暗的光線中,李重再看那紅衣人,發現他似乎已不是蔡行己。迷惑中,李重感到身體輕盈了一些,不再像先前那樣沉重,於是靠著墻壁慢慢坐起來,問:“我病了有些日子了,是不是活不了多久了?”

“恰恰相反,您的病快好了。”紅衣人指著白衣人說,“這是我弟弟,最善蔔算,請他為你算算。”

白衣人從懷中取出一只小木猿放在榻上,木猿竟可前後蹦跳,蹦到第四下時,停住了。白衣人說:“卦已成。不要擔心您的病,您能活到六十二歲,但這當中還會有災難。”

李重大喜,似乎忘記異象帶來的驚恐,問紅衣人:“您喝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