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起源(第3/4頁)

小奴在偷弄打碎主人的玉碗後,藏到了床下,負床三日而力不竭。但他只有七八歲而已。最後主人仍將其撲殺:“破吾碗乃細過也。”意思是,打碎一個碗沒什麽,但如果這樣的孩子長大,走上賊盜之路,就沒人能降服了。

而在飛飛的故事裏,僧人之所以請韋生幫助他除掉飛飛,大約有兩個原因:首先,飛飛畢竟是其子,就算他武功力壓飛飛一籌,但也不好親自下手;另一個原因或許是,僧人此時已經較量不過飛飛,只得借助於江湖中人,而在尋覓中發現了韋生。

令人一聲嘆息的是命運本身。當韋生在反鎖的室內不能致飛飛於死地時,飛飛為大盜的命運就已注定。故事中另外一個細節是,當僧人看到韋生沒法殺死飛飛後,只好接受了這個現實,當夜拉韋生燈下論劍。可見,當時的江湖中人對劍術越來越重視。

由此,一些奇異的寶劍,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唐人鄭雲達,得一劍,劍柄雕鱗,劍鼻刻星,舞動之時,隨風而吼。一日把玩於庭院中,“忽有一人,從庭樹窣然而下,衣朱紫,虬發,露劍而立,黑氣周身,狀如重霧”。鄭素有膽氣,裝作沒看見,那人說:“我上界人,知公有異劍,願借一觀……”又,高郵百姓張存,以采藕為業。曾在一坡上發現旱藕,大如臂,力掘之,深二丈,大至雙臂合圍,似不可窮盡,於是砍斷,在藕中得一劍。

下面的故事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中唐韋行規,曾任興州刺史。少年時,他身手不凡,有大俠之風,最擅長弓箭,百發百中。人到中年,回憶起一段往事:當時他年輕氣盛,愛慕俠義,拜訪名師,尋訪對手,一日遊長安西郊,天色已晚。當時大約是初秋,黃葉飄零,韋行規佇馬於寒野,頓生蕭瑟之感,又如進入一幅秋夜的畫卷。

隱約中,前方一小客棧,亮著昏黃的燈火。韋行規奔馬止於店前,想吃點東西。在淒白的月光下,他拖著長長的剪影進入客棧。在院子裏轉了一圈後,沒有發現這裏的主人,韋行規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正欲退出,只覺得身後有人拍了一下他的肩,猛然回頭,卻空無一人,再側臉觀看,見馬廄邊靠著一位老者,正沖他詭異地微笑:“要住店嗎?”

韋行規想了想,說:“我只是路過而已,不想住下,現在即將前行。”他突然想盡快離開這裏。

老者說:“我勸你還是不要夜行,長安西野,山高草深,此中多盜。”

韋行規已轉身而行,並未回頭:“我有弓箭在身,沒什麽可怕的。”

老者不再說話,只是“呵呵”笑了一聲。

韋行規騎行數十裏,天已黑透,兩旁草莽漸深,前路似乎走不到盡頭。除了梟鳴草動外,只有一片獨屬於荒野的寂靜。韋行規感到有些不對,冥冥中,覺得有人在身後的草莽中潛行,一直跟著他。想到這裏,他的心忽地顫動了一下。

韋行規大聲喊道:“何人?!”

後面沒有動靜。韋行規猛然回頭,草莽中卻有人影晃動,他連發數箭,但其人如鬼魅一般依舊不退。很快,韋行規囊中的箭已經沒了,他頓時感到恐懼,於是縱馬狂奔。沒過多長時間,風起雨至。越往前跑,雨幕愈密,韋行規下馬後,在一棵大樹下避雨。此時,空中有電光閃爍,其勢漸逼樹頂,繼而雷聲大作。韋行規覺得,電光中,樹上有黑影如人,手執長劍而舞。驚懼間,他感到樹枝木條紛紛落下,不一會兒就埋到自己的膝蓋處。

韋行規這一回是真的害怕了,扔掉手中的弓,仰空而拜。

電光漸滅,風雷亦停。韋行規再看那大樹,枝條盡落,像被長劍所削。而自己的馬鞍也沒了。

韋行規癱倒在樹下。

天快亮時,韋行規懷著沮喪的心情回到那座小店,見老者正在院子裏修理木桶,韋行規知其為異人,遂拜倒在地。

老者笑道:“你不要覺得會射弓箭就可以了,俠之大者,須知劍術。”

韋行規急忙點頭。

老者引韋行規到後院,其馬鞍正在地上。老者又指地上的一片桶板,韋行規上前觀看,昨夜他射出的箭,都插在上面。韋行規想拜老者為師,但被拒絕。老者只是給他講了一下俠客與劍道的關系。

韋行規拜師不得,出小店後,紅日已從遠山升起。回望京西小店,依舊掩映在秋日的寒林間……

在煙樹浩渺的中晚唐之夜,出現了江湖上的第一批劍俠。他們是後世武俠和仙劍小說的源頭。自此起,在真正的高手那裏,“俠”與“劍”已難分形影了。又如長安蘭陵裏的某位老人。

唐代宗時(公元762年~779年),黎幹任京兆尹也就是長安市長。在唐朝,他擔任這個官職的時間最長,達八年之久。此人踏入仕途的方式非常奇怪,因為他既非進士出身,也不是世家大族的後裔,而是靠星算占蔔之術上位的,先被聘為翰林學士,後升任京兆尹,封壽春公。這是導致他口碑不好的一個原因,史上評價是:性情險澀,好旁門左道之術。但也有人說黎幹不錯,在長達八年的任期中,人雖刻薄,但辦事效率高,把長安治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