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上山(第2/2頁)

林麒也不理他,銀子花就花了,龍虎山親傳的弟子就是不一樣,隨身都帶著百十兩的銀子,一路上打尖吃飯,張青山那也是盡撿著好地方去,好吃的吃,跟自己師傅周興比起來,簡直就是天上地下,就因為周顛能吃,便將兩人趕下了山,張青山出遊,卻是銀子滿滿,這是什麽道理?想到這些,林麒對龍虎山並沒有多大好感,更沒打算還張青山銀子,花就花了,要錢沒有,要打你也打不過我,你能拿我怎樣?

張青山想必也知道林麒心中所想,一路上念念叨叨,說他得來的這點銀子也不容易,日後林麒手頭寬裕了,還是要盡早還他,林麒哼哼哈哈的答應,卻從未當個事情,兩人晝伏夜出,再也沒碰到奇怪的事,偶爾碰到作亂的紅巾軍,以兩人的本事,早就遠遠躲開。

一路無話,如此走了半個多月,就到了龍虎山,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龍虎山原名雲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此地群峰綿延數十裏,為象山支脈西行所致。傳喻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上清溪自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似小憩,似戀景,過灘呈白,遇潭現綠,或輕聲雅語,或靜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巖,盡取水之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即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於山,煉丹修道。山神知覺,龍虎現身,取代雲錦。

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龍虎山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尤其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後,龍虎山更是興盛,元成宗大德八年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該年元成宗在已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箓”。

其實在兩宋時期,龍虎山還未有如此威望,與茅山、閣皂二宗並稱“三山符箓”,宋室對三宗的禮遇幾乎不分軒輊,三宗的勢力也在伯仲之間,茅山宗還常常略勝一籌;且彼此都是平等的,並無隸屬關系。從張陵起,其子孫雖代代被稱為“天師”,但那只是教徒對其尊稱,朝廷從未正式承認,連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子孫以“先生”稱號,加封第三十代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等。然而至蒙古人入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蒙古貴族以武力威震歐亞,入主中原後,為了籠絡人心和奴化中原百姓,不得不籠絡道教。

蒙古人早期大力扶植的是全真道,進據江南後,深感勢力影響過於強大,便轉向扶植張陵後嗣主領的龍虎宗,而對全真道采取適當限制。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響。蒙古族又世奉薩滿教,也較易接受道教的符箓派。因此在元世祖統一江南後,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特受榮寵。

從至元十三年世祖召見張陵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張正言止,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大真人,並受命掌領江南道教。以朝廷名義封張陵子孫為“天師”並命其掌領江南諸路道教。

天師封號尊貴,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實權,張陵子孫獲此榮寵,立即身價百倍,在眾多符箓道派中,顯得十分突出和顯要。諸如江南地區各級道官的任命,各派宮觀的賜額,各派之間矛盾的解決,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務須向元室請示等,都須首先報告天師,或請天師轉達。如此一來,歷代天師自然成為江南諸符箓派的首領。

林麒不懂得這些,就覺得這龍虎山上的一座座的道觀壯觀無比,眼花繚亂之際,竟然有些看不過來,張青山將林麒帶到自己住處,讓他安心等待,他先去點個卯,回來就陪林麒去找周顛。

張青山走了,只剩下林麒有些恍惚,就要見到周顛了,如今可變樣了?可會原諒自己?見到周顛,該說什麽?思前想後,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