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風波起

1

患者已在手術台上就位,麻醉順利完成,開刀部位也已消毒完畢。

“手術開始!”身穿淺綠色手術服的林建國聲音低沉有力,目光在其他醫護人員臉上依次掃過,這種目光有宗教領袖般的威儀,能帶給大家以信心和平靜。作為主刀醫生,他是這個團隊的絕對核心,不僅要讓自己保持最佳狀態,還必須提升整個團隊的士氣。

行過注目禮,林建國做了一次深呼吸,全神貫注投入到手術中。

冠狀動脈搭橋術,顧名思義,就是取病人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或者血管替代品,將狹窄冠狀動脈的遠端和主動脈連接起來,讓血液繞過狹窄部分,到達缺血的部位,從而改善心肌血液供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手術的過程,是在充滿動脈血的主動脈根部和缺血心肌之間建立起一條暢通的路徑,就像在心臟上架起一座橋梁,因此被形象地稱為“搭橋”。

正在進行的是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即不使用人工心肺機,醫生在患者心臟保持跳動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手術,一般稱為OPCAB。與傳統的體外循環術相比,非體外循環術可以避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減少各種並發症,減小手術創傷,降低醫療費用。其不利的方面,就是麻醉風險大,特別是對主刀醫生的技術要求高。

手術的第一階段,是從患者的左臂取下一段橈動脈,用來作為橋血管。胸腔內壁雖然也有動脈可供使用,但考慮到患者有糖尿病,若取用乳內動脈,術後有可能引發縱隔炎。從橈動脈取血管是最佳方案,橈動脈粗壯,結實耐用。

順利取下橈動脈,然後執行固定吻合術及血管吻合。助手在他的額頭上輕輕擦汗,他卻渾然不知,全身的意念都已集中到眼睛和手上,心無旁騖。雖然所有程序早就了然於胸,動作也已完全熟練,林建國仍不敢有絲毫松懈。患者將生命托付給了自己,哪怕一個細微的疏忽,都是不可原諒的。

止血後,插入導管,將胸骨復位,縫合筋膜、皮下組織、表皮。四個小時後,手術結束,一切順利。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移到重症監護室,轉入術後觀察。

“密切監視血壓和心電圖,有情況隨時叫我。”對護士交代完畢,林建國才發現腋下全濕了。

換下手術服,林建國穿過長長的走廊,向電梯間走去。今天這段路顯得比以往更長,他感覺全身有點虛脫,似乎墻壁都在搖晃。若在幾年前,連續做兩台這種強度的手術,下了班還能出去踢一場球。

歲月不饒人!大約從半年前,林建國明顯感覺到身體衰老的速度在加快,常常發出這種感嘆。還有兩年就五十了,年過半百,每次想到這四個字,就會讓他感到既沮喪又無奈。轉念,他又安慰自己,也許是今天過於緊張吧。

這種手術他已記不清做過多少例,從未出過半點差錯,“林一刀”絕非浪得虛名。這次的患者有點特殊,是個八十一歲的老人。人活到這個歲數,全身各臟器儲備功能明顯下降,合並高血壓、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和腎功能不全的比比皆是,就像一部開了十五年的老車,不出問題的零部件拿著放大鏡都難找。

老人住進這家醫院之前,已連續被三家醫院婉拒。雖然院方給出的理由各不相同,真正的原因,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高齡患者手術風險極高,容易出現腎功能衰竭、呼吸衰竭、感染以及神經精神並發症。現在醫患關系勢如水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哪個醫生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給老人做完全面檢查,林建國只說了四個字:“盡快手術。”他當然也可以搬出一大堆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詞匯,說出一百種不宜手術的借口,但他做不到。

當林建國決定親自為老人做手術後,老人和家屬千恩萬謝。林建國淡淡地笑了笑,類似的話,他聽過無數次,卻從沒覺得自己有多麽偉大。醫生每天的工作任務就是治病救人,不過是職責所在。

十五年前,林建國搶救過一個重度燒傷的消防戰士。消防戰士很年輕,只有十九歲,在病房裏痛苦的嚎叫聲,至今讓他印象深刻。從那天起,他開始對電視報紙的輿論宣傳產生了懷疑。沒有人是鋼鐵鑄成的,即便是蓋世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一樣會怕痛怕死。

當那些年輕的消防員沖進火場時,內心一定是懷著巨大的恐懼,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火場的危險。他們不是無所畏懼,而是心懷恐懼依然向前,正因為如此,英雄才更值得崇敬。

驅使他們向前的,無非是那四個字:職責所在!

每個人來到世上,都肩負著自己的使命。消防員的使命是滅火救人,警察的使命是除暴安良,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從披上白大褂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沒有選擇患者的權力。誰讓你幹了醫生這行呢,拿著手術刀不好好給人治病,難道去殺豬嗎?想到這,他就笑了,頓時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