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 蒼雷引 第三章 廟宇妖龍案(第2/5頁)

一個白發老儒翻揀出一本古舊的琉璃軸書卷,邊翻邊道:“啟稟郡王,坊間早就有‘太宗皇帝遊地府’的傳說,這故事在武周時期已被變成了至少三種變文,在坊間流轉唱念。如果想查清最早的成書記載,則很麻煩。雖然給我們的時日太短,好在托郡王的洪福,我等尋得了一本貞觀十年的《長安遊記》,作者已不可考,但那裏就有‘長安崔判官廟新成’的記載。

“而這本成書於高宗永徽二年的《平康變文雜錄》,裏面便載著《太宗皇帝入冥記》,那時候距太宗皇帝龍馭賓天不過兩年光景。”老儒說著顫巍巍地將那卷古舊卷軸遞了過來。

“太宗皇帝遊地府?”陸沖忽地一拍大腿,“想起來了,這故事小時候我就聽說過。太宗皇帝在貞觀年間忽然患病,夜中常見冤鬼索命,後來大術師袁天罡給地府當判官的好友崔子玉求情,卻被小鬼帶入了地府,險些命喪黃泉。虧得判官崔子玉膽大心細,偷著給太宗改了生死簿,這才讓太宗皇帝死而復生,遊覽一番地府後,便即還陽。”

“可這故事與案情有何關聯,嗯……地府?”陸沖驀地瞪大雙眼。

“不錯,地府!”李隆基翻閱著古卷,“這最早的變文《太宗皇帝入冥記》中,說的便是太宗皇帝在涇河失足落水後,徑自遊入了地府。所以長安城下有地府,並不是什麽新鮮事,類似的傳說,甚至在太宗皇帝駕崩後不久便已成了流傳天下的故事。”

(作者注:唐太宗遊地府並得崔判官相助脫險的故事,在武則天的天授年間已有敦煌變文《唐太宗入冥記》流傳,近代大學者王國維稱此文為“為宋以後通俗小說之祖”。)

“而與這故事關聯最緊的一段變文,則是秦瓊尉遲恭做門神。這段典故,袁昇上次破解天魔煞時也已經涉及過。”李隆基津津有味地嚼著畢羅,說話不緊不慢,“當年袁天罡曾經在長安布下了七座以蚩尤為首的鎮符法陣,就是為了對抗天魔煞。”

陸沖恍然道:“不錯,那時長安城內發生了數起邪殺案,應該就是天魔煞的地煞泄漏所致。但袁昇破解了秘符案後,對天魔煞所致的詭異地煞,卻並沒有最終解決。難道……”

“是的,只怕二者關聯很深!”

李隆基站起身來,持筆蘸了一絲淺墨,在地圖上標標畫畫,將那條淡線標成了顯眼的雙線。“現在一目了然了吧,雙線所標是蚩尤廟鎮符法陣所在的位置,這雙線處與四個幻術師逃跑的路線,有兩處交匯之地,竟有兩處同樣的廟宇——崔府君廟。”

“崔府君,就是傳說中入地府做了判官的初唐縣令崔子玉!相傳太宗皇帝遊地府時,就是這崔判官設計將太宗皇帝救出的。”陸沖雙眼閃亮,忽又重重一拍大腿,“而且,那妖龍案發生之地,也是崔府君廟!”

李隆基道:“貞觀十年,長安已有一座崔判官廟,說明崔府君崇拜早已有之。但後來長安的崔府君廟居然激增到了六座,這其後必然有‘太宗皇帝遊地府’這故事推波助瀾。也許是因為廟宇太過集中,時至今日,在長安城內已有兩座荒蕪了,便是這兩處。”

陸沖將盤中的兩個畢羅風卷殘雲般一掃而空,贊道:“郡王好機智,竟在談笑之間,擊鞠之閑,吃喝之暇,就將這麽多的關竅想得如此清楚!”

“是袁昇獻的妙計!”

陸沖呃了一聲,面孔略微僵硬。

“陸沖,”李隆基若有深意地望著他,“聽說近日你與袁昇有了些誤會?朋友之道,要講究一個恕字!”

陸沖神色微黯,沉沉點了下頭。

“龍隱,你這老雜毛不要欺人太甚!”

傍晚時分,天瓊宮的內院中傳來一聲怒喝,響若雷霆,正是蕭赤霞的喊聲。

屋內的袁昇聞聲一凜,忙出門細瞧,院中明燈高懸,亮如白晝。青瑛也急匆匆地趕了過來。

卻見五大術師正站在巨大宏偉的法壇前,其中蕭赤霞和龍隱相距三丈開外,各出一掌遙遙相對。蕭赤霞的掌心耀出一道紫色電芒,龍隱國師的掌中則幻出一道白茫茫的劍氣,紫芒白光如一紫一白兩條巨龍,在空中緊緊咬合在一處。

宣機在旁叫道:“蕭道長,快快收手!求雨可是聖後的安排,雷法求雨神效無雙,聖命當前,難道蕭真人還吝惜真元罡氣嗎?”

蕭赤霞憤然道:“胡說,蕭某襟懷坦蕩,大公無私,又怎會吝惜這點真元,只不過是不願為宵小所乘罷了!”

袁昇遙遙聽到,料想只怕還是催逼蕭赤霞動用雷法求雨的事,只是不知為何,這位脾氣暴躁的昆侖門宗主竟和龍隱國師動起手來,忙疾步趕去。

“蕭真人所說的宵小,到底是何人?”龍隱掌中白芒吞吐,說話慢條斯理,顯然穩占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