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卷軸裏的秘密(第4/11頁)

“我方才與袁總督見過面,他已答應我入宮面見老佛爺,想辦法調撥兩千新軍,交給我們調度。”索克魯說道,“賀謙說的不錯,這些年刺客道越發猖狂,現今已騎到我們頭上來撒野,禦捕門與刺客道的宿怨,終須一戰來解決。”索克魯環視眾位禦捕,提高聲音說道,“我們與刺客道這一戰,在所難免,勢在必行!”

索克魯此話一出,每位禦捕心裏都知道,禦捕門和刺客道之間,恐怕是必有一戰了。二十一年前的莫幹山大戰,在場所有人中,只有索克魯、白孜墨和白錦瑟親身經歷過,而在場的天地字號禦捕,都是在莫幹山大戰後才進入禦捕門的,是以沒有經歷過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戰。此時聽了索克魯的話,這些天地字號禦捕雖然免不了隱隱擔憂,但也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沖動。

作為親身經歷過莫幹山大戰的人,索克魯雖然嘴上說與刺客道一戰勢在必行,但回想當年血戰時的場景,仍不免心有余悸。白孜墨和他一樣,也是這般心境。唯有白錦瑟聽了索克魯的豪言壯語,冷冷地一笑,說道:“縮手縮腳了二十一年,你終於說出了這句話。你如果早這樣做,當年的事就不會發生!”

索克魯嘆道:“照水的事,我一定會給你一個交代。”

白錦瑟哼了一聲,站起身來:“你永遠都無法交代!”她陰沉沉地看了索克魯一眼,臉上那道問天留下的疤痕,平添了幾分兇厲。她絲毫不給索克魯留任何情面,直接拂袖而去,大步走出了西廳。

這一幕讓在場的天地字號禦捕們面面相覷。在此之前,除了賀謙在上海與白錦瑟打過交道外,在場的其他禦捕連白錦瑟的面都沒有見過,更別說了解她與索克魯的過往糾葛了。

望著白錦瑟走出西廳,索克魯的心中感慨萬千。

不過他很快就將注意力轉移到眼前的事上。

誠如李東泰所言,要想徹底剿滅刺客道,唯有找出天層,方能將這個存活了近三百年的刺客組織連根拔起。“林鼎寒,”他問道,“有眉目了嗎?”

林鼎寒正一心沉迷在兩幅刺客卷軸之中。他過於專注,以至於索克魯連問了兩遍,他才擡起頭來。

林鼎寒沖索克魯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顯然已有眉目。

但他點頭的時候,眉頭卻始終深鎖,似乎掌握一些眉目的同時,仍有疑問思索不透。

林鼎寒把所有禦捕叫到了桌邊,指著那幅寫有腳文的卷軸說道:“‘子夜長幹尋雍酬裴’這八個字,指的是李白的四首詩。”他說著,從懷裏掏出了幾冊書,乃是《李太白集》《東坡樂府》等詩詞集。他將《李太白集》挑出來,將其他幾冊詩詞集都揣回懷中。

他風塵仆仆地從西安趕來,竟不忘隨身攜帶幾本喜愛的詩詞集,賀謙等禦捕見了這一幕,都有啞然失笑之感,但當著林鼎寒的面,沒表露出來。唯獨羅向不知掩飾,直接笑出了聲。

林鼎寒仿佛沒有聽見羅向的笑聲,又或是他根本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他徑直翻開《李太白集》,說道:“‘子夜’指的是《子夜吳歌》,‘長幹’指的是《長幹行二首》,‘尋雍’指的是《尋雍尊師隱居》,‘酬裴’指的是《酬裴侍禦留岫師彈琴見寄》。”他將這四首詩在《李太白集》中的位置一一找出,將頁張折起一角,以便隨時翻閱。

索克魯對詩詞同樣有所涉獵,若非如此,當初光緒帝的暗碼他也解不出來。“李白曾給刺客說過好話,”索克魯點頭道,“刺客道用李白的詩做腳文,也算說得過去。”

索克魯的話中之意,指的是李白在名篇《俠客行》中,對先秦時期的刺客極盡贊譽。《俠客行》中有一句“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說的便是戰國時期刺客朱亥的故事。

朱亥是戰國時期魏國人,早年在大梁城內做屠夫,後因勇武過人,被“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收為門客。當年秦國攻趙,趙國危在旦夕,遣使向魏國求援,魏王當即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但大軍出發後,魏王受到來自秦國的威脅,又怕得罪秦國,於是急忙命令晉鄙停止進軍,暫時駐軍於鄴。信陵君魏無忌乃魏昭王少子,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趙國被滅,魏國便岌岌可危,於是數次請魏王發兵,但魏王始終堅持按兵不動。信陵君於是用侯嬴之計,從魏王寵姬如姬那裏竊得虎符,帶門客趕往晉鄙駐軍之地,要晉鄙交出兵權。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雖見虎符,晉鄙卻心生懷疑,不肯移交兵權。這時朱亥攜四十斤重的鐵錘走入,趁晉鄙不備,一舉將其錘殺,助信陵君奪取兵權。信陵君遂指揮十萬大軍前往救趙,最終擊退秦軍,保全了趙國。

索克魯所言不錯,李白將先秦時期的刺客稱為俠客,又寫下“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千古名句,算是對刺客的極大贊譽。刺客道以李白的詩作做腳文,確實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