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湖邊的修道院 13

倫敦

到達倫敦的第二天傍晚,加百列在查令十字街上的一家舊書店買了本書。他把書夾在腋下,朝萊斯特廣場的地鐵站走去。在地鐵站入口處,他把那件穿了好長時間、滿是灰塵的夾克衫脫掉,扔進垃圾桶裏。他從地鐵站的自動售票機買了張票,然後搭自動扶梯下到了地鐵北線的站台上,他要在那裏等上十分鐘的時間。閑著沒事,他簡單地翻了翻那本書。看到自己想要找的內容,他就用紅筆在上面畫個圈,再把這頁折起來作為標記。

地鐵終於來了。加百列擠進擁擠的車廂,挽住扶手。他要去斯隆廣場,所以還得在河堤站換乘。地鐵開動了,他看了看書脊上那已經褪了色的金色字體:《騙局》一皮特·馬龍著。

在倫敦,“馬龍”是最讓人害怕的名字之一。不管是個人的私事還是行業上的不軌行為,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來,而那些人的生活和職業生涯也會就此結束。馬龍是《星期日泰晤士報》的調查記者,各行各業中栽在他手上的人有很多:兩名內閣大臣、軍情五處的二流官員、一群奸商,甚至還有競爭對手報社的總編。在過去的十年裏,他還發表了一系列引發轟動的傳記以及一些政治黑幕。《騙局》講述的就是機構的一些劣行。大概是因為他書中的內容太準確真實,所以在特拉維夫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書中居然還提到,阿裏·沙姆龍從軍情六處那兒招來了一個高級間諜。沙姆龍後來說,此事引起的危機,是除了大衛王酒店發生爆炸事件之外,英國人和猶太人之間最為嚴重的一次。

天色逐漸暗了下來,十分鐘後,加百列穿過切爾西大街,腋下夾著馬龍的書。他走過卡多根廣場,在一處漂亮的格魯吉亞城市居民住宅停下了。二樓的窗戶亮著,他上了前門的台階,把書放在門前麻花狀的草墊上,之後轉身迅速離開了。

廣場對面停著一輛產自美國的灰色廣告車。加百列走上前去,敲了敲黑色的車窗,車門打開了,裏面黑漆漆的,只露出些許儀器板發出的弱光。坐在儀器控制台前的是一個瘦瘦的希伯來人長相的小夥子,名叫莫迪凱。他伸出細長的手,把加百列拉進車裏。加百列把車門關上,坐在了小夥子旁邊。車內的地板上散落著油乎乎的意式三明治包裝紙,還有幾個空的塑料泡沫杯子。看來,莫迪凱已經在這輛車裏待了至少三十六小時了。

加百列問道:“屋子裏一共有多少人?”

莫迪凱伸過手去,扭動了一個按鈕。加百列從揚聲器裏隱約聽到了皮特·馬龍的聲音,他正在和助手們談話。

莫迪凱說道:“有三個人,馬龍和兩個女孩。”

加百列撥通了馬龍家裏的電話。屋裏的電話鈴聲經過揚聲器一擴大,像消防警報一樣。車上的小夥子趕緊伸手把揚聲器的聲音關小。三聲電話鈴過後,記者接起電話,用蘇格蘭土音報了一下自己的姓名。

加百列用英語和他對話,並沒有刻意掩飾他的以色列口音:“我剛才在你的門前放了一本書,是你最近寫的。我建議你看看。五分鐘之後我會再打給你。”

加百列掛掉了電話,擦了擦霧氣蒙蒙的車窗。接著,他看到馬龍家的前門開了一道幾英寸的小縫,然後馬龍像烏龜一樣把頭伸了出來。只見他轉著腦袋四處張望,像是在找那個打電話的人,不過什麽也沒看到。之後,他彎下腰,把書撿了起來。加百列看了看莫迪凱,笑了。成功了。五分鐘後,加百列按下了電話上的重撥鍵。這次,電話鈴只響了一聲,馬龍就接了。

“你是誰?”

“你看到我在書上做的標記了嗎?”

“你是說阿布·吉哈德兇殺案?到底是怎麽回事?”

“那晚我就在場。”

“你是哪一邊的人?”

“當然是好人。”

“那你是巴勒斯坦人?”

“不,馬龍先生,我不是巴勒斯坦人。”

“那麽,你是誰?”

“我就是那個代號為‘神劍’的特工。”

馬龍小聲說了一句:“我的老天。你現在在哪兒?想要幹什麽?”

“我想和你談談。”

“談什麽?”

“談談本傑明·斯特恩。”

接著,馬龍停頓了好長時間,說:“我沒什麽和你談的。”

於是,加百列決定給他點壓力,說道:“我們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你的電話號碼。我們了解到,當時你正和他合作寫一本書。所以,我們認為,你可能知道殺害他的兇手以及他的死因。”

接著又是一片沉寂,馬龍思忖著下面要怎麽應付。加百列話裏的“我們”是很有含義的,這樣說很有預期的效果。

“如果我真的知道些什麽呢?”

“我想做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