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黃貂魚 2

古蘭經委員會共有四個人,三個美國人和一個英國學者。他們都是教授,都不是阿拉伯人,但畢生都在研究《古蘭經》以及關於《古蘭經》的成千上萬篇評論文章。

其中一位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遵照米德堡的命令,一架軍用直升機把他接到了國家安全局。兩位分別在蘭德公司和布魯金斯學院,都在華盛頓。兩輛軍車把他們接了過來。

第四位是最年輕的特裏・馬丁博士,正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講學。他來自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該學院以擅長阿拉伯學的研究而聞名於世。

在關於阿拉伯學問的研究方面,這位英國人最具優勢。他生長在伊拉克,是當地一家大型石油公司一位會計師的兒子。他的父親特意不讓他讀英美的學校,而是把他送進了一所專門接收伊拉克精英人士子弟的私立學校。在他十歲時,至少他的阿拉伯語能與阿拉伯孩子說得一樣好了。只有那張粉紅色的臉和一頭姜色頭發才讓他無法成為地道的阿拉伯人。

他生於一九六五年,當他十一歲時,他父親馬丁先生決定離開伊拉克,回到英國。在伊拉克,復興黨重新掌握了政權,但大權並不是由總統貝克爾掌控,而是落到了副總統手中,這位副總統對他的政治對手采取了殘酷無情的打擊手段。

自從五十年代男孩國王費薩爾二世[7]當政的黃金時代之後,馬丁一家經歷了動蕩的歲月。他們在當地電視上親眼目睹了小國王和他親西方的首相——努裏・賽義德慘遭屠殺、還有繼任的卡塞姆將軍同樣慘遭殺戮的血淋淋畫面。他們也經歷了同樣殘暴的復興黨上台,被推翻,一九六八年又奪回權力的一系列過程。七年間,老馬丁注視著狂人副總統薩達姆・侯賽因的權力越來越大。於是在一九七五年,他決定離開。

他的長子麥克已經十三歲,可以上英國的寄宿學校了。老馬丁謀到了倫敦的伯馬石油公司的一個肥缺,這多虧一位丹尼斯・撒切爾先生的美言,那人的妻子瑪格麗特剛剛當選了保守黨領袖。於是全家四口:馬丁夫婦、麥克和特裏在那年的聖誕節前夕回到了英國。

特裏的聰明才智已經顯露出來了。他輕松地通過了比他高兩個年級甚至三個年級的學生的考試。可以想見,他會一路帶著獎狀和獎學金跨進牛津或劍橋這樣的高等學府。但他想繼續從事阿拉伯文化的研究。高中時,他就申請了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在一九八三年春季參加了面試,並於同年秋天入學,主修中東歷史。

他僅用了三年時間就獲得了第一個學位,然後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專修《古蘭經》和初期的四大哈裏發政權時期。他利用一年的休假去了久負盛名的開羅阿紮爾學院繼續他的《古蘭經》研究,返回英國時,年僅二十七歲的他就成了一名講師。這說明他非常優秀,因為在中東問題研究領域,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是世界上最有名望的高等學府之一。他在三十四歲時升為高級講師,這意味著四十歲時有望成為一名教授。當美國國家安全局來向他咨詢的那天下午,四十一歲的他正以一名客座教授的身份在美國喬治敦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講學,因為在那一年,即二○○六年的春天,他的生活發生了劇變。

當米德堡的使者在大禮堂裏找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做一場“《古蘭經》教義在當代之意義”的講座。

禮堂內座無虛席,顯然學生們喜歡他的講座。他講得深入淺出、有聲有色,很少去看講稿。他已經脫去了西裝,在講台上踱來踱去,他那矮壯的身材散發出一種令聽眾著迷的熱情,對台下的提問他給予認真的重視,從不因學生的知識淺薄而不屑一顧。他盡量縮短講課內容,以便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們提問。這時候,米德堡的密探出現在了講台側翼。

第五排一個穿紅格子襯衣的學生舉手提問:“你剛才說你不同意對恐怖分子的理念使用‘原教旨主義’這個說法。請問這是為什麽?”

自“九一一”以後,關於阿拉伯、伊斯蘭和《古蘭經》的問題像暴風雨般席卷美國,引起了民眾的普遍關注,每個提問都會快速地從學術理論切換到過去的十年間在西方世界多次發生的屠殺事件。

“因為用詞不當。”馬丁教授說,“這個詞語的意思是‘回歸基本原則’。但在火車上、公交車上和購物中心安放炸彈的人並不是要回歸原本的伊斯蘭教。他們是在撰寫他們自己的新教義,然後反向論證,試圖在《古蘭經》中找到一些段落,去證明他們的戰爭具有正義性。

“所有宗教都有原教旨主義者。基督教僧侶遵守教規,宣誓一生堅守清貧、自制、禁欲和順從——這些人才是原教旨主義者。苦行僧在所有的宗教裏都是存在的,但他們並不崇尚不分青紅皂白地屠殺男女老少。這是一個關鍵詞。用這個詞去判斷所有的宗教及其內部的宗派,你們就會發現,希望回歸基本原則的學說並不是恐怖主義,因為任何宗教,包括伊斯蘭教,都不是以鼓吹殺戮作為其基本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