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食物鏈(第4/7頁)

“這的確有些奇怪,按理說我們先前遭遇的鼠群,前後加起來怕是有數千只之多,這樣的數量養活幾條巨蟒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從概率上講被人發現的可能也相應增加了不少。”

“還有一點,就算巨蟒是以這裏的大老鼠為食,那這些大老鼠又是吃什麽長得如此肥碩的?要維持巨蟒這樣趨於食物鏈頂端的獵殺者的基本生存,這需要一個完整的生態鏈。”葉淩菲分析道。

“雖然事情有些古怪,不過這不正是我們進入這個洞窟的目的之一嗎?”我說道。這個洞窟雖然入口並不算難找,按理說就算外人在不知道古蜀道路線的前提下很難找到這裏,可附近的山民卻不一樣。

他們長年累月生活在附近,甚至往外走不了幾公裏就是七曲山旅遊景區,距離世俗的繁華世界也並不算遠,可為何千百年來偏偏沒有人發現這裏?

不管是我們遇到的蟒蛇屍體,還是數量不菲的肥碩老鼠,被當地人發現的概率其實都挺大的,可這麽多年來,卻從來沒有人聽說過。

反倒是那種體型小巧頭長肉瘤的雙頭怪蛇,這裏的山民卻似乎聽說過,並且十分忌憚。要知道雙頭怪蛇雖然罕見,但因為體型的緣故,反而沒有巨蟒容易被人發現。

可偏偏這裏的山民知道那種叫“亞子蛇”的雙頭怪蛇,卻似乎絲毫不知道這裏有巨蟒出沒,可見巨蟒被困在山腹內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以這些巨蟒能夠吞吃一個活生生的人表現出的力量,要頂開洞窟口的石板,應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那麽會不會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猶如迷宮般的洞窟內,有什麽力量限制了這些巨蟒的自由活動,才讓它們從來沒有出現在世人面前?

我感覺這洞窟之內,似乎真的藏著一個巨大的秘密。這個秘密很可能真的如傳說那樣,是和古蜀時期曾出現過的一條巨大的蟒蛇,也就是“巴蛇”有關。

這條蟒蛇到底有多大,可謂眾說紛紜。《山海經·海內經》中曾記載:“西南有巴國,又有朱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西晉時期的郭璞曾為《山海經》做注說:“即巴蛇也。”

《山海經·海內南經》中也曾寫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這是說巴蛇能夠一口吞吃掉一頭大象,需歷經三年消化才將大象的骸骨吐出來。

此外還有記載說巴蛇即修蛇,長八十丈,換算成今天的長度那就是一百八十米長。

我覺得巴蛇這樣的巨蟒就算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也不太可能有一百八十米如此恐怖的長度,估計和史前能夠獵殺恐龍的泰坦巨蟒差不多,最多不會超過二十米。

只是當時的蜀人看到這樣的巨蟒,估計早就被嚇傻了,後來以訛傳訛,最終被誇張成一百八十米長的可怕程度。

我甚至進一步推測,這洞窟內很可能存在什麽能讓巨蟒得以擺脫地面的環境限制,生長到一二十米的長度的東西。這東西就猶如好萊塢電影《狂蟒之災》中的血蘭花,能讓蛇類在短時間內生長得無比巨大。

很可能也正是這種猶如血蘭花般的東西,才吸引這地下洞窟內的蟒蛇不願意離開,要一直守護在附近,只以洞窟內的肥碩老鼠為食。

正這樣想著的時候,我發現電筒的光亮稍微暗淡了一些,這才想起電筒的電快要用完了,而備用的電池又都在阿華身上。

“該死,電筒快沒電了,我們必須想辦法和肖蝶他們會合。”我說道。

“我覺得我們最大的困境,還是想想現在已經到了哪裏,如果被困在地下猶如迷宮般的洞窟中,想要回到地面恐怕不那麽容易。”葉淩菲有些沮喪地說。

“的確,如果不盡快找到出路,就算和他們會合也沒有太大的作用。”我說道。

“我們一路留下標記吧,否則等會兒完全沒有照明,再這樣繞下去,怕是不被老鼠或巨蟒吃掉,也會被餓死在裏面。”葉淩菲說。

“餓死倒不至於,這裏面的老鼠一只比一只肥碩,實在餓得狠了,可以抓幾只老鼠來吃。”我開玩笑說。

葉淩菲翻了翻白眼,啐道:“老鼠肉這麽惡心的東西,我寧願餓死也不會吃!”

我笑了笑,沒說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手中的電筒光越來越暗淡。

葉淩菲猶豫了一下,最後伸手過來拉住我的袖口說:“我們兩人等會兒千萬不要跑散了……我一個人的話,還是有點害怕。”

“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怕黑啊?”我笑著問。

“嗯,有點啦,雖然我也盡量去克服了,可真要一個人,還是感覺黑暗中會出現什麽未知的怪物要撲過來。”

“這鬼地方或許不會有未知的怪物,但是巨蟒和老鼠幾乎一定會有的。”我苦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