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傳遞承接(第2/3頁)

“慶雲帝年紀日長,很多事不再受後黨左右,愈發的聖躬獨斷,這次侯爺突然失寵和北晏王一事都是令人感到天威難測,塵王朝和大陸的格局今後如何變動還真是不好說啊。”

華瀾庭看了元妙一眼:“你不是說北昆侖不問世事嗎,怎麽你好像很關心這些?”

元妙答道:“沒辦法,樹欲靜而風不止,北昆侖不理俗事,但奈何各方勢力總是要會找上門來尋求支持,所以我這裏作為一處在外的秘密據點,會輸送情報給門中參考。”

華瀾庭點點頭:“這些可以等會兒再說,我倒是對你的鑄造之法很感興趣。適才你的短劍除了鑄造精妙之外,還能容納冰寒之氣,道長您這手藝確是天下無雙。”

華瀾庭這麽問也有深意,他在修行過程中多次感受到靈器法寶的好處,已經萌生出了到洞明峰學習煉器的念頭,正好趁這個機會多接觸些基礎知識,另外也是的確吃驚於元妙的鑄造技藝。

一說到鑄造,元妙老道不由一改卑微姿態,雙目放光,好像又恢復了一代宗師的神采。

他見華瀾庭既然對此感興趣,心裏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要得到突破之法,必然要付出些什麽。於是積極地介紹道:

“說道鑄造,老道我對它的自負還在武功之上。象這把寒虛劍,除了材質和工藝上的精巧之外,還需要定期吸納北昆侖山深處萬載寒冰的寒氣才能發揮功效,當世能夠和它比肩的兵器,除了上古遺存之外,真的並不多了。您如果想要涉獵,我必傾囊以授。”

停了停,元妙又嘆了口氣說道:“我還真希望您能傳承我這門絕藝,哪怕您不教我突破之法也行。如今亂世,願意安心學藝的後輩實在是不多了,要不就是淺嘗輒止只想混口飯吃,要不就是資質魯鈍難以體會其中奧妙,我不想這門技藝自我而絕啊。”

華瀾庭心中一動,之前在三玄五行天裏,器靈分身曾經說過:他日相會,再行討論。你且記住,傳承傳承,傳遞承接,傳遞承接,只為創新。不若聽聽元妙的見解,日後也好和器靈討論時有些觀點。

於是他虛心地問道:“天下學問,殊途同歸,關於傳承和創新,不知道長可有教我?”

元妙老道拱一拱手:“學無長幼,達者為先,您在修煉一道上自是勝我,不過鑄造一途,我倒是有些心得可以和您交流。”

“我自己把技和藝、術和道分為幾個不同的層次。其一是奴,屬於非自願的工作,既辛苦又要忍受別人的指使監督;其二是徒,自願學習但是能力有限;其三是匠,已經精於一門手藝和技術了,可以謀生;其四是師,掌握了一定規律並可以傳達出去帶徒弟了;第五可以稱作家,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技法體系,自成一派;最後是聖,精通於事理,通達萬物以至無私,可以流傳後世。”

“我自覺在鑄造一途上已可稱為大家,但距離稱聖還是有相當的距離的。”

“說到傳承嘛,在我看來傳承跟復制是有本質區別的,傳承不等於復制,傳承是傳遞和承接,我想來大概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我稱其為正念,人一定要有正確的念頭和觀念。正念是什麽?是少一些欲望,多一些純粹,只有純粹才可能做到傳承的第一步。”

“比如說我現在站在這兒從容地和您講話,但同樣是這塊地方,我也沒有超過這個範圍,如果把這個地方升高到五十丈、五百丈的高空,還是給我這麽這塊兒地,那我再和您講話的話,我恐怕腳都軟了,站都站不住了。為什麽?因為我有欲望了——求生的欲望,我知道危險了,我會害怕。那麽當欲望大於我的純粹講話的念頭的時候,我就講不好了。”

“所以說有欲無念做而定,無欲有念起而行。傳承的第一個步驟是要有念頭,但是這個念頭要純粹。”

“第二個步驟我稱之為智慮,智慧的智和考慮的慮。智慮有兩個部分構成,一個部分叫大開大合,一個部分叫如琢如磨。”

“我們白天看不到星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因為人站在亮處,所以看不到星星,而星星是存在的。道門說法叫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理念上我們需要大開大合、兼容並蓄,如同下棋,要有大局觀和格局,否則會顧頭不顧尾,實際上需要頭尾兼顧才行。而在細微的一件事情上,應該是如琢如磨——對任何一個具體的方法、技巧和細節的謹慎求證和細致琢磨。”

“老祖宗有兩個字是非常好的,敬重的敬和畏懼的畏,人要有所敬畏。孔先聖在論語裏說過,我吃不吃肉?我吃,但是鳥窩裏的蛋我不能去掏,懷孕的母鳥我不能吃。我們吃不吃魚?吃,但是我們的網不能過密,不能太細,不能連小魚都不放過。這就是對天地萬物心存敬畏”